上海流浪青少年救助人次下降但难点凸现
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本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取得显著成效。近日,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目前上海每年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在3万人次,呈缓慢下降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国陆续展开“流浪孩子回校园”等行动,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救助难度的上升。由于家庭功能的缺失等原因,少数流浪青少年甚至出现屡救屡返现象。
帮15岁智障儿找到家
在帮助受助人员回家时,智力残缺人员无法表述身份住址、少数受助人员尤其是未成年人故意隐瞒个人信息等情况会给甄别查找造成困难。因此在帮人回家的途中,通过望、闻、问、切并辅助其它手段,使得查找率明显提高。
今年3月,一个15岁左右的智障男孩辛奇(音)来到救助站,虽然他想回家,但对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全答不上来,只知道家在亳州韩楼村。工作人员通过方言判断他确实是皖西北亳州地区附近的口音,但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仍然过大。
在辛奇不太完整的叙述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父母可能双亡,在亲戚家长大,没有上过学,家在亳州附近一个叫韩楼的村子,离亳州火车站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根据这个线索,工作人员上网查了亳州韩楼,发现亳州地区一共有8个韩楼村,然而在与当地派出所村主任逐一核查中,得到的回答都是查无此人。
辛奇自称到了亳州就认识坐中巴车回家的路,工作人员便联系了亳州救助站,带他坐火车到了亳州,然而下了火车辛奇又不认识了。亳州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亳州的情况,突然问了辛奇一句:你买东西到哪里赶集?辛奇怔了一下,答:“到南丰。”这是个珍贵的信息,工作人员查询得知,亳州地区没有南丰这个地方,但河南周口郸城县附近有,地图上一查郸城县有5个韩楼村,在南丰镇附近就有一个,就在亳州边上,开车约40公里,口音也与亳州差不多。工作人员立刻派车带辛奇前往,进入河南郸城县后南丰地界没走多远,辛奇就兴奋拍打车窗,大声叫喊,这条马路我来过。经过一番“福尔摩斯式”的线索挖掘,辛奇终于回到了河南周口郸城白马镇韩楼村其表哥韩金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