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上海民盟高教论坛聚焦“教育改革创新” 破解钱学森之问,大学应该承担责任

22.12.2014  10:09

      本报讯(刘友梅记者顾意亮)12月18日,2014年度上海民盟高教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教育改革创新”,来自全市28个民盟高校组织的专家学者提交了30多篇论文,以此为基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的民盟盟员及专家学者共同就“教育改革创新”展开了一场“创新式”的对话———有交锋,有交融。
      在论坛上,多位盟员和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分别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高等教育MOOC发展、高校学科评估的困境破解、上海率先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等角度阐述了各自观点。
      “钱学森之问引起大家思索,认识到大学存在问题、认识到创新人才重要性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安琦开门见山,要破解钱学森之问,大学应该承担责任,科学精神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必须改变目前以升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上海金融学院副教授肖本华则指出,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淘汰式教育,创新必须有宽容失败的环境。教育要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把淘汰人的过程转变为让每个人都成才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会获得更为自由、更为健康、更具多元选择的成长空间。
      来自东华大学的程若男提出,要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发展来探索大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她认为,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运用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革新。对此,来自上海建桥学院的辛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未必适合每个教师、每个学生、每个学科。推行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要考虑知识产权问题,只有对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此外网络课程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缺乏深度开发。
      “要创新高校学科评估标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金忠明提出,现行评估标准的单一和僵化,严重限制了高校间的错位竞争与特色化发展,应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分区、分型、分科、分时的评估标准。要通过评估,鼓励高校创新学科的发展,激发高校创新潜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蔡建敏也认为,当前高校评估标准,抹杀了教师个性,片面强调规范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网络化生存使一些大学生进一步封闭自己的心灵,对网络之外的生存空间失去兴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对当前高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吴大器和上海金融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肖本华呼吁,上海要率先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他们建议,将通识教育列入上海招生制度改革的内容,加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方式的改革,成立上海通识教育协会。

 

      原文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4-12-19 | 作者:刘友梅 顾意亮

      原文链接: http://www.rmzxb.com.cn/dpsy/zsjs/2014/12/19/421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