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44个“水晶天”、PM2.5首次降至39……图解上海2017年环保数据
原标题:权威发布丨44个“水晶天”、PM2.5首次降至39……图解上海2017年环保数据
2017年秋季的一大波“水晶天”,至今仍让许多人念念不忘。上海市环保局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9月20日至11月2日,上海连续保持了44天的优良空气,创下了开展PM2.5监测以来的新纪录。以此为基础,上海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75.8%,意味着全年超过四分之三的日子没有出现空气污染。
令人欣喜的不止如此。2017年,上海细颗粒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其中,PM2.5年均浓度首次出现“3”字头,为39微克/立方米,较基准年2013年下降了37.1%,宣告上海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目标(较2013年下降20%)。
不仅天清,还有水洁。上海2017年主要河流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较基准年2014年下降了20.5%、52.3%、39.7%,为近四年最佳。
这一年的数据“大变样”背后是什么?
图表数据来源:上海市环保局
“史上最严”一年,处罚金额增加90%
碧水蓝天离不开对环保违法行为的雷厉风行,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违法成本大幅提高,执法手段更加丰富,上海捍卫生态环境的力度和决心愈发深入人心。2017年,上海共查处环保违法案件4477件,处罚金额4.77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35%和90%,堪称“史上最严”一年,极大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上海凸版印刷有限公司明知涂布、印刷生产线配套的废气治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却没有采取任何停产或限产措施,长期超标排放高浓度的有机废气,还为逃避监管私自改变风机负荷,在废气流量上弄虚作假。2017年3月,上海市环境监察总队依法对其开出235万元的罚单,并将责任人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
为避免该企业“屡教不改”,环保部门充分利用新的执法手段,对其作出全厂停产整治的处罚决定。停产半年内,企业付出了1.5亿元的代价。痛定思痛,该企业投入3600余万元升级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并停产拆除落后生产线,终于走上正轨。
除了执法手段更多元,上海去年还主动修订了环保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造成严重环境危害后果、故意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一年内环保违法行为累计超过两次、伪造、变造或隐匿、销毁证据材料等情形视作极其恶劣,明确可以直接依法给予顶格处罚,更符合实际执法情况,从严从重打击环保违法行为。
在执法标准上,上海主动自我加压,通过提高各项环保标准,用最严的尺度倒逼污染者关停并转。去年,上海完成并发布了《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两项地方标准,相应污染物控制指标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其中,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定了即用状态下涂料和胶黏剂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自2018年10月1日起色漆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70克/升,严于欧盟相关规定,倒逼家具制造业全面转型。
收费杠杆奖优惩劣
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正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尝试通过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让排污者主动担负起环境治理的责任。
2015年底,上海正式启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根据排污者污染治理情况和排放水平,实施差别化收费政策。2017年,该试点进入第三阶段,覆盖12大类、71个中小类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行业,收费标准从第一阶段的10元/千克、第二阶段的15元/千克提高到了20元/千克。
“看似是让企业多交,而实际目的是让他们少交。”上海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积极减排的企业排污费可以“打折”,要利用这种奖优惩劣的收费杠杆激励企业提升治污水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减少相应支出。
实践证明,试点效果达到了预期:截至2017年10月,第三阶段试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核定排放量为0.69万吨,收费金额为1.34亿元,相比第一阶段,收费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0万元,而挥发性有机物核定排放量则减少了近一半,这还是在第三阶段试点行业增加了至少一倍的基础上。
上海还在2017年6月开始实施的排污许可制度中引入了契约形式,企业要排污就必须持有国家版排污许可证,要获证就必须与监管部门签订“合同”,同意按照排污许可证副本里核定的排污量、排放浓度等来排污。
获得上海首张国家版排污许可证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施敏坦言,公司获证后的三年内,每年颗粒物排放总量都被限制在244.49吨以内,这个限值是根据企业2015年的实际排放量核算得出,可谓“卡到喉咙口”。与此同时,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的许可排放浓度限值执行的是上海市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比我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更加严格。要确保排放量不越过“天花板”,企业只有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污染治理能力这一条路,才能按要求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
25座城市PM2.5平均浓度四年降三成
依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模式是低效、不可持续的。上海去年环境治理的成绩,与坚持区域联动、多元共治密不可分。
2013年底的“雾霾十日”激活了次年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2017年,其中一项关键工作在上海开花结果——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借助这双“眼睛”,长三角区域PM2.5和臭氧污染的特征及其来源露出了真面目,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得以建立,一条以煤炭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移动源强化控制和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为重点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路径逐渐清晰。
统一了防治路径,长三角劲往一处使,2017年共替代或关停中小燃煤锅炉1.66万余台、改造燃煤机组2609万千瓦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单位5755家、淘汰27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将区域25座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控制在44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34.3%。
地处下游的上海水污染治理更需要与上游对齐步伐。2017年,长三角协同开展长江经济带水源地清查整治和化工行业污染排查,并分别同时在实施河长制、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用力,江苏、浙江来水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11月底,江苏72.1%和浙江93.2%的国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占比相比2015年均提高10%以上,为上海国考断面水质告别劣Ⅴ类打下了基础。
上海环境日益改善,也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2017年,更多环保事中事后监管渠道向市民开放。上海环保部门试点了固定污染源排放口的信息化,公众通过扫描排放口上设置的二维码,就能获取排污对象名称、排污许可证基本信息、排放的污染物类型、排放执行的标准等环保信息,参与监督。据统计,2017年市民通过12369微信平台向环保部门举报污染问题2096件,通过12369网络平台举报污染问题1250件,有力地监督了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