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上海旧时十里洋场之称由来 显现上层社会格局

04.10.2016  17:34
揭上海旧时十里洋场之称由来 显现上层社会格局 - 新浪上海
揭上海旧时十里洋场之称由来 显现上层社会格局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南京西路三角地带,应该是黄金三角地带,还是白银三角地带?历史上并没有起名。当然如今一定会称其为钻石黄金地带。有电影院戏院,有饭店,有百货店服装店……

   这一个三角地带还有什么?

  还有更重要的娱乐场所……已经消逝或者蜕变了的四大舞厅——这才是当年情味之高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舞厅繁多,但是名气人气最旺的“四大金刚”百乐门、大都会、丽都和仙乐斯(仙乐斯处于南京路两个波段之间)四家舞厅都集聚于兹,百乐门距离美琪大戏院最远,也不过3里路。现在完全可以想象当年这一段静安寺路纸醉金迷的程度了,以我的年龄,当然看不到这一片夜景,于是只能感受到“路灯也是黄渣渣的昏暗”。

  有关仙乐斯,还有个一半是八卦一半是历史的故事。据说当年沙逊在百乐门舞厅玩得不开心了,一气之下将自己在静安寺路上的地皮拿出来兴建舞厅。这就是南京西路444号的远东第一流的“仙乐舞宫”。仙乐斯舞厅建筑占地4亩多,还装了中央空调,号称是“上海500人的避暑胜地”——1936年,全上海仅有汇丰银行、大光明电影院和仙乐斯装了中央空调。1950年以后,仙乐斯兼营书场,文革期间,更名为风雷剧场,多演儿童木偶戏专场,燕子姐姐陈燕华1970年代就是在这里出道的。1995年仙乐斯舞厅建筑拆除,而后的仙乐斯广场以前生之旧名维持着仙气。

  其实,大都会舞厅和丽都舞厅更是这一个三角地带的不可或缺,丽都位于北京西路泰兴路口,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市政协办公所在地,而大都会身处三角地带中心,南京西路江宁路口,它的东南西北皆是消闲,当然是情味绵绵。1949年之后,大都会和各大舞厅一样,纷纷改弦易辙经营苏州评弹,冠名“静园书场”。很有意思的发现是,仙乐斯和大都会都从舞厅改为书场,想必当年的舞客也是喜欢听书的?想必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州评弹亦是上层社会的热衷?南京西路一带,一直有苏州评弹的气场,上海评弹团的乡音书场也是在南京西路。舞厅的“碰擦擦”与书场的苏州评弹间有什么玄妙的因缘?当是当年亲历者有话语权了。

  除了“文革”一段日子,静园书场说书听书的日子一直延续到1985年,又跳舞了。有一则当时的官方消息,现在读来很有意思——“1985年春节,静园书场与静安区团委联合主办对内舞会,邀请上海歌剧院乐队前来伴舞,受到空前的欢迎。自此以后,静园书场对内舞会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于是到了1985年10月1日,经上海市文化、公安、工商部门核准,静园书场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对外营业性舞厅,于是全国轰动,各地前来参观交流的舞迷们应接不暇。1988年,大都会舞厅更名为大都会欢乐园,继续着它舞厅的功能。

  再后来呢?再后来转让给了香港名商李嘉诚先生,那就是现在的梅龙镇广场。转让费多少啊?你一定问了,因为我也问了。别问我,要问当事人哪。

  旧时上海有“十里洋场”之称,其实十里是一个长度,似乎来形容一条马路更加妥帖。真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条南京路,从外滩到静安寺,4.87公里,几乎就是十里,这才是“十里洋场”更加确切的由来,而在“十里洋场”中,又是蕴含了大马路、静安寺和这一个三角地带,三个高潮此起彼伏。在上海人的地域心理中,这一个三角地带就是南京西路,倒过来说,南京西路就是这一个三角地带,静安寺一带那就是静安寺了。南京西路三角地带很短,但是它显现了那个时候上海西区上层社会的消闲格局,情味很多,故事也很多。或许可以武断地推论:只有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看过戏看过电影、或者跳过舞、或者听过书的人,当然也是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吃过栗子蛋糕吃过蟹粉小笼的人,才是后来所称谓的老克勒。

  说到了老克勒,就要涉及到南京西路这一个三角地带的重要民居——公寓大楼。这一带的公寓大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和淮海中路非常相n似,非常密集地伫立着一幢幢公寓大楼。南京西路,当时的静安寺路,这一个三角地带,也不乏著名的公寓大楼。仅仅是从南京西路801号(石门二路口)的同孚大楼开始向西,直至1173号(镇江点心店之西)的花园公寓,并且仅仅是在这一条路上,便有同孚大楼、德义大楼、泰兴大楼、大华公寓、中央公寓、静安别墅、重华公寓、花园公寓一共七处,并且都是在1926年至1939年十几年间造起来的。

  公寓大楼是上海中产阶层、知识阶层的集聚地,实业家、大学教授、医生、银行家、洋行职员,是公寓大楼的主流居民,他们构成了所居住地的市井风尚,也就是后来被大家乐道的上海人的风尚。

  曾经有诸多上海闻人居住在这一个三角地带。如果细细罗列梳理,一定是一份洋洋大观、让我们崇敬有加的名单。印象中,已故著名诗人王辛笛生前就居住在花园公寓,我曾经去辛笛老家中拜访;已故作家程乃姗在此地也有旧宅……

  王家沙一侧的同孚大楼也值得一说。同孚大楼的底层如今是工商银行营业部,“文革”时也是银行,1950年代还是银行——从这幢公寓大楼落成之后,它的底层从来就是银行,因为建造时候,它的底层就是按照中国银行的要求设计的。1935年中国银行为扩大网点,在此建造公寓,底层和地下室为银行专用,二至九层为出租公寓。楼层公寓由两个单元组合,一个单元一梯两户,一个单元一梯一户,各设一部电梯。气派是十足的。

  曾经有人一边怀旧一边臆想,南京西路三角地带是否可以重现当年上海西区生活的品格?其实现在的繁华远远超过了当年,现在有梅陇镇广场,还有恒隆中兴泰富,还有吴江路美食一条街呢。有一些店家开业时狠三狠四,一旦散发不出南京西路的气息,照样“走人”。1993年摩士达商厦开业时,绝对是时尚的新宠,媒体形容它是“闪亮登场”,却是遭到语言学家的口诛笔伐:登场怎么可能是闪亮的?形容词不能修饰动词,搭配不当……这种问题如今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在当时,网络语言还没有诞生,语言学家仍旧广受尊重。话说摩士达,登场虽闪亮,好运不常在,已是几经换手,闪亮只剩下了频次很高的“”,完全攀不上南京西路的高贵了。

  虽然高贵,不过西区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西区的人不存在了。每天夜里九十点钟,南京西路上满是在等滴滴、拦出租的人,哪里还轮得上《色戒》中的汤唯?出了凯司令,就有黄包车过来。上了车,司机问去哪里?客人说,顾村,外环线开出去。司机一听窃喜,倒是一笔“长差”。要是当年黄包车夫一听,脚已经软了,要拉到明朝早廊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