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双月座谈会 专家呼吁文艺批评要气魄

25.04.2015  11:49

  第四次上海文艺双月座谈会昨天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举行。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丁罗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李丹梦、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上海文化》主编吴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上海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蓝凡等7位文艺评论家齐聚一堂,围绕如何提升上海的文艺评论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状]

   与上海有三大不相称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丁罗男认为,以他比较熟悉的戏剧评论来说,目前上海评论的影响力与上海这座城市有三个不地方不相称。第一,批评与上海的文化大都市身份不相称。上海历来是全国文化重镇,戏剧是半壁江山,但这几年从批评的角度来说比较萎缩。第二,戏剧评论与戏剧市场包括踊跃的观众不相称。这些年戏剧发展很快,但这个繁荣的局面与戏剧批评不相称,创作与评论是不可缺失的翅膀,缺了任何一个都飞不高,好比两条腿走路,现状是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总的来说,评论的影响和作用还不大,这种状况让创作的导向、市场的引领、观众的培养都会产生一些问题。第三,与文艺理论研究人才这支队伍的实力不相称。上海有那么多高校、研究机构都应该担任评论工作,但目前评论力度不够,对评论的关注度不够,专业评论队伍建设不够。三个不相称,造成大家对戏剧评论不太满意。

  那么为何专业戏剧批评会缺失?为什么评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够呢?丁罗男分析,有四个方面需要加以改进:第一,文艺界从上至下对评论的重视度还不够,重创作轻评论。用票房代替评论,有些戏票房不好,但戏好,需要评论引导,还有是用奖代替评论。第二,从媒体角度而言,有时报道代替了评论,有些报道带有炒作性,来了几个大腕,甚至报一些八卦新闻。媒体应该创建有品牌的评论栏目,如《纽约时报》剧评,那是很有权威的,我们缺少这样的栏目。第三,批评的生态环境很重要,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现在评论的问题就是不讲真话,要么吹捧,要么一棍子打死。不是从思想价值去探讨,而是被市场等因素冲掉了,整个生态中,评论和创作的关系搞得很紧张。现在所谓的大腕,被媒体宠坏了,这不正常。评论和创作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关系。第四,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光靠奖励不行。

   [观点]

   要成为艺术批评的中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指出,上海的文学评论主要由高校、作协和媒体三块力量组成,如何整合三块资源,是上海文艺评论提升的关键。他认为,上海的批评应有自己的气魄。“首先如何处理上海与全国性的文艺批评全局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处理得比较好,也就是不太从上海地方主义的立场出发看问题,这与上海的气魄是有关系的。所以上海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它的地方性、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是天然相通的。看不懂这一点,很容易失去海纳百川的上海特色,一旦关起门来,只在上海做文章,就容易自我窄化。

  关于上海评论的气魄,郜元宝还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不必太看重年龄这个概念。何必以代论文学?“我不同意用70、80、90后这个简单的切割方式来命名作家,这是我们的文学评论失去了把握文学现象的一种无力表现。

  上海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蓝凡提出,是否也可以把办自贸区的创新精神用到艺术评论上,上海要成为艺术创作的码头,也要成为艺术批评的中心。一个作品好坏,要到上海去听声音,也就是说,到上海能听到真正的批评。这样上海的地位就确立了。

  《上海文化》主编吴亮也对文艺的扶持和放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赵丹临终前说过的一句话,“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建议]

   需要一个对话的空间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李丹梦指出,上海缺乏集中发现文艺评论人才的平台。她建议把上海文化作为整体形象打造出来,上海评论家从个体来看实力都很强,但感觉散兵游勇。

  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表示,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思南读书会做到现在63期,来了很多人,谈论了很多话题,获得了嘉宾和读者认可,我觉得它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了一个对话的空间,能够把专业学者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包括媒体和读者聚合在一个空间,找到四方都能接受的平台。思南读书会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上海需要这样一个对话的环境,以后若有好剧、好电影、好书,不妨参考这个方式,把几个方面聚拢起来”。同时他还指出,上海没有关于文学评论的专门期刊,而建立高地是很重要的。

   [探讨]

   跨界评论是否可行

  郜元宝教授提倡跨界批评,他认为各种文艺形式有相通的部分,跨界批评是需要的,因为,不同领域的批评资源是不平衡的。上海在文学评论方面明显过剩,而其他某些领域,如影视评论方面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界限设得太清楚,有些评论人才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他表示,当下的影视批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其垄断性,因为其投入太大,不容许你说三道四。这就导致票房代替文艺评论,有不少评论是影视制作方在自我评论,其他意见很难介入,而就是评论没有及时介入,才导致那么多的脑残剧出炉。此前《平凡的世界》热播,有趣的是,不仅引起各界热议,还冲破了传统影视批评的界限,反过来倒逼学院派的文学批评。这是跨界平台的好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则对跨界评论另有看法。他表示,跨界评论只是从理想出发,可能会不太接地气。比如说,一年有六七百部电影,如果你连一年100部的看片量都达不到,那么你有什么权利说话。而如果不熟悉中国的票房数字,不熟悉电影的生产机制,就更说不到点子上了。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腾讯大申网!

欢迎关注腾讯大申网微信(微信号:dashenw)

  1.回复星座名,如“金牛”,你将会获得本周运势哦!

  2.回复数字:1~90,将随机获得复古头像一枚,来重温网恋的美好吧!

  3.回复关键字“好好先生”,可参与爆笑喜剧《好好先生》的抢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