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 树立标杆的“90后”“80后”说……

17.10.2019  14:06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五年来,上海文艺创作、文化事业气象一新,文艺工作者们火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始创于1991年的上海文学艺术奖是上海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获奖艺术家们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标杆。昨晚,“为人民讴歌,为时代立传”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黄宗英(家人代)、周慧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上台领奖,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26位青年文艺工作者走上舞台、喊出心声。

   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创作、表演

  对于获奖,94岁高龄的“林妹妹”王文娟感到非常幸运。她说:“我一直跟学生说:台上演戏要复杂点,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也是我一贯的信条。”去年,王文娟被上海越剧院特聘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荣誉讲师,给后辈们上了一堂《我们都是共产党人》。她说:“我有62年的党龄,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懂得有了国才有家,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她的发言获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今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年,作曲者之一何占豪在台上说起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创作的初衷。1957年,何占豪和同学们一起下乡演出,老百姓听得懂、喜欢的小提琴曲很少。“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越剧、沪剧!”农民们的回答启发了何占豪,想到了用小提琴演奏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对于《梁祝》为何成为脍炙人口的时代经典,何占豪认为:“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我们这一代音乐人都坚信,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接地气。用人民群众熟悉的音乐语言创作,我想这是人们喜欢《梁祝》的原因。

   认认真真演戏,堂堂正正做人

  六十年来,陈少云继承“麒派”艺术表演经验,其苍凉慷慨的精髓深入新剧目的创作中,写下了“麒派”艺术新时代的新篇章。在他看来,“麒派”艺术的精髓在于“真情实感,浑身是戏”,而不断创新更是周信芳大师最重要的戏剧精神。

  用足尖演绎海派芭蕾风情的辛丽丽表示,拿到这个奖只是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芭蕾舞的发展就像种树,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材的,需要很多养料才能长出茂盛的叶子。我觉得这个奖不是颁给我,而是我们这一批芭蕾艺术工作者的。近年来,上芭推出了许多原创作品,用芭蕾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作品‘走出去’以后,吸引了近百万外国观众走进剧场,打响了中国文化品牌。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耄耋之年的陈燮阳参与了大型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的指挥工作。他记得自己第一次正式指挥也是在国庆节,指挥乐团为芭蕾舞剧《白毛女》配乐。总有人问陈燮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他说:“除了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外,最重要的是做人。

   传承经典,走向世界

  颁奖典礼前,王文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我年纪大了,不能经常为广大群众演出,我会继续为越剧事业的传承创新,多尽一份力,多出一份力!

  “上海是‘麒派’艺术的发源地,我要好好把它传给下一代!”2017年,由陈少云主演的新编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被拍成3D全景声京剧电影。他表示,将这一经典搬上银幕,看到中国传统京剧走向世界、焕发新生,能让更多人欣赏到“麒派”艺术的魅力,真是三生有幸。

  从艺60年的张静娴说:“回想新中国成立时,我才两岁,我的成长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令昆曲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我将和所有昆曲人一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古老昆曲的传承工作越做越好,脚踏实地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颁奖典礼临近尾声,赵佐代表母亲黄宗英发言,说了很多个“感谢”:“我要感谢上海的观众和读者,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厚爱;我要感谢党,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教导;我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人民,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抚养。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