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 | 朱磊:语言世界的寻根者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学生口口相传的“男神老师”——语言研究院讲师朱磊。
朱磊是研究语言学的80后博士,学习过多种语言。他在上外开设了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拉丁语等多门课程,擅长使用多语种材料教学,曾连续三年入选上外 “十大人气公选课教师”。他的评教记录里满满的都是来自学生的好评。
能够使用多门外语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但朱磊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每门语言都是一种述说世界的方式。他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孜孜以求,爱得纯粹。从接触国际音标开始,他就站在更高的视角去解读、欣赏不同语言的美丽。涉猎过多国语言的朱磊深知,语言的根在于背后的文化价值。而选择外语专业的中国大学生,除了要了解外语文化,应该去了解本国的语言文化,找到自己的“根”。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以外语见长的上外开设一门汉语音韵学课程,为什么他愿意自发筹建方言社团带领学生踏上寻根之旅,为什么他能成为上外学子心中的“男神老师”。
在语言的世界里,朱磊探寻了二十多年。作为一个语言学研究者、外语教师、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的寻根之旅没有终点。
发现:每门语言都是述说世界的方式
朱磊和多语世界的缘分,是从一部日剧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海外一大批优质剧集随着彩电被引入国内,风靡一时。还是初中生的朱磊与家人一起收看了一部日本电视剧《烈驹》。这部电视剧是以明治时期一位著名女记者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改编的。朱磊至今还记得,尽管他与原剧间还隔着国语配音,但剧中角色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让他深受鼓舞,同时异国文化也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由此,他决定去书店买日语教材,自学日语。“日语对我的吸引力,首先就在于它是一门新的语言,而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新的述说世界的方式。表面上看来,它就是一些发音、词汇和语法,但是对于习惯了一种述说方式的人来说,每一种新的发音、新的词汇、新的语法,其实都意味着一种新的述说世界的方式,都会让初学者感到一种神秘、好奇、惊讶乃至心灵的触动。”朱磊回忆说。
和日语教材一块儿被朱磊从书店买回来的,还有一本讲解国际音标的教材。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设计的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标音系统。掌握了系统的国际音标知识,学习者在进入一门新的语言时,便不容易对各种新的语音形式感到迷惑,甚至没有老师也能够自学。用朱磊的话说,学会国际音标以后,自己看书就能学外语。
正是国际音标,开启了他语言世界的探索征程。
“每一门语言都在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告诉我们,世界还有着许许多多种述说的可能性。”语言世界的发现,让朱磊深深为之着迷。进大学以前,但凡书店里能买到的外语教材,他几乎一本都没落下。日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以国际音标为基础,这些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知识不再神秘,反而为朱磊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精神大门,所有的语言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人类存在的神秘。他甚至把《辞海》里所有介绍各种语言的词条都找出来读了一遍。他学得乐此不疲。
他对外语的这份执迷,周围人都看在眼里。上世纪90年代,社会非常重视理科人才的培养。朱磊的兴趣爱好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同学认为他“特立独行”“不务正业”,家长也劝他把学外语的时间精力用来“多做几道数学题”。升上高中以后,朱磊面对的压力更重。不过,在保证各科学习成绩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那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上大学时,理科生朱磊遵循内心的呼唤,选择了上外英语专业,让“副业”转“正”。
探寻:研究语言的初心
语言世界的探寻之路,朱磊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亲友们觉得,朱磊的大学专业没有选好。甚至有人当面对他说:“你这样以后去外国能干什么呢?教外语吗?” 因为在国外安居乐业是当时典型成功人士的标志。如今,“只会外语”在国内也开始受到质疑——“外语不是专业”。
在功利的语言观中,我们是不是逐渐丧失了一种对待语言的初心?朱磊越来越意识到,不应只将语言看作“工具”,应当抛弃对语言功利性质的掌握,要从心里理解语言是看待世界、倾听世界的方式。“我学那么多门外语,并不是为了长大能当翻译官或外交家,而是对语言本身的特点感兴趣。”在朱磊的世界里,语言既不是急需的知识,也不是复合的技能,它们慢得深沉,美得纯粹。他不能不为之吸引,也不能不为之辩护。
朱磊相信,对语言本身的原初兴趣的背后,存在着一种非常感性的心灵启蒙。在他眼里,语言世界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语言是思想的身体。“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来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这和外语教学中一些人将语言视作纯粹工具的观点是正好相反的。”很多和他一样对语言本身感兴趣的人,因为语言而敞开了心灵。他们未必喜欢滔滔不绝,因为这与工具性地消耗语言无关;但他们是真正喜欢语言的人,愿意像欣赏精美的艺术品一样欣赏作为人类思想之身体的语言。
上大学之前,朱磊对各种语言的历史和谱系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读过很多相关材料。再后来他读了一些语言学的入门书,比如美国语言学家Bolinger的《语言要略》。进入大学后,他开始正式学习语言学。读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后,朱磊的博士道路选择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毕业任教一年后,朱磊进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研究语言学思想史、语音学,并任职至今。
作为语言学研究者,朱磊虽然很喜欢语言学,但他不再把语言学当成“宗教”。在研究语言学的同时,他也非常关注语言学“常识”所预设的各种前提。今天的语言学也是现代知识谱系中的一环,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密不可分,而它的一些问题,只有追溯到思想和历史的深处,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从事主流语言学研究的同时,朱磊对于语言学思想史也颇为用力,并对语言学以外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保持着浓厚兴趣,其中既包括维特根斯坦等分析哲学家的研究,也包括海德格尔等欧陆哲学家的研究。
耕耘:引领更多人探寻文化之根
2007年拿到博士学位以后,朱磊义无反顾地选择留校任教,上讲台,开社团,带领一批又一批上外学生去探索语言世界。
“朱磊老师的课很有意思,他上某一门外语课,会涉及语种周边地区不同的语言。”学生们都说,上朱磊的课特别长知识。比如上“英语史”这门课,朱磊会把对英语影响较多的法语和拉丁语的部分知识纳入课堂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学生对英语史整个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被朱磊的同事们誉为“高屋建瓴”。
2014年,朱磊开设了一门在以外语为主要特色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显得颇为独特的课程“中国传统音韵学”。
上外并非没有汉语课程,这里有对外汉语专业,也有许多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但是,作为一门以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音韵学有相当的难度,一般只在中文专业开设。然而,朱磊却将这门课程变成了上外各专业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对此学生们颇感好奇。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这门排在晚上的选修课,会不会有很多“水分”?不过鉴于“男神老师”一流的教学口碑,勾选这门课的学生并不少。
当他们走进音韵学的课堂就发现,这门课并没有那么多生硬的理论,文化的味道特别浓。在第一堂课上,朱磊就以古代诗词为例,向学生们讲解汉语语音的古今有别。比如很多唐宋古诗词以“m”音作为韵尾结束,和如今的粤语相似。“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都是以“m”发音结束。学生们渐渐感受到,用古代的念法更能呈现古诗词原汁原味的“音韵美”。“我们多掌握一些古人的发音,就离诗人们更近了一步。”朱磊说,语言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语言,还要对它本身有一定的了解。对一门陌生的语言有了心心相通的“同情”之心,对一门陌生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的语言规则。“现在的翻译软件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强,有人认为这对外语专业是一种威胁。不过,学习外语并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种机械的工具,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学会去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欣赏语言本身的美。”
正因为在语言的世界里扎根了二十多年,朱磊知道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什么——他们不仅要学外语的文化,还要学本国的文化。朱磊认为,在国际交往中,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外国友人最大的吸引人并不是对国外有多么了解,而是他们对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本国的语言文化,多体会自身血脉中最宝贵的文化基因,是建立文化自信最好的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朱磊还做起了微视频。10~15分钟的小视频,其中包括国际音标的讲解,和诗歌鉴赏、方言和借音分析等方面的练习。“音韵课内容挺多的,一堂课的时间里我未必讲得完,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前课后看学习材料做预习、复习。相比起沉默的图文,把学习资料做成视频更方便学生理解。所以我做微视频,让学生看视频自学时候不那么累。”
为了让课时有限的音韵学得到更好的丰富和延伸,在2015年音韵学秋季课程结束后,朱磊和一些学生共同筹建了学生社团“上外方言协会”,希望为那些对音韵学真正感兴趣的同学搭建一个平台,通过方言调查活动,将学过的知识用起来。协会创建之初曾经两周一次活动,以1~2为学生作调查对象,去研究方言——记录字词、记录音标、寻找发音规律。这些活动宛若开启了一段段语言的寻根之旅。“虽然调查样本和实践对学生而言并不轻松,但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将他们对语言的兴趣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朱磊说。
作为教师,朱磊在语言世界里耕耘了十多年,自然品尝过收获的喜悦。
音韵学课只有短短10次,且是安排在晚上的选修课,却在评教系统中收到了学生的大量好评:“朱磊老师如往常一样,备课极其认真,上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带领大家领略了汉语音韵学的美丽。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我收获了很多”“上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学习到了中国文字和各国文字的知识”“朱磊老师的公选课都十分有意义,我非常喜欢,给我们的教导也很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的语言世界”。
在2016年的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一些学习过音韵学的同学申报了一项关于沪语的研究项目,题为“关于青年上海人沪语受普通话影响的实证语音研究——以上海市区籍在校大学生为例”。朱磊这个非土生土长的新上海人成为了这一项目的指导教师。后来,该项目拿下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奖。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