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京昆艺术如何校园传薪?
“京昆艺术走近青年已经二十年,什么时候青年才会走向京昆艺术?”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翁思南的一问如同落入湖中的石子,激起千层涟漪。昨天(4月23日)下午,包括京昆剧艺术大师尚长荣、蔡正仁在内的各路戏曲表演艺术家、高校京昆艺术普及教育工作者云集“国韵流芳 校园传薪——高校京昆艺术普及教育研讨会”,围坐在一起共话20年多年来传统艺术普及工作的经验成就及当前遭遇的挑战。
用二十年影响走近青年
1995年“京剧走进校园”正式启动,翁思南教授开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第一堂京剧赏析课。二十年来,他先后指导过财大、复旦、同济的学生京剧社团,始终活跃在教学和舞台的第一线。而对已经退休的他来说,最遗憾的莫过于在普及传统艺术时的有心无力。“这么多年,来听我课的学生有3000多个,但最后真的喜欢上京剧艺术的却很少。”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王斌将今年毕业,离开他呆了5年的京剧社。“五年来京剧社的成员始终维持在十几人,平均每天出席的不到十个人。”他发现,实际上他和他的同龄人极少有机会接触到京剧艺术,“其实大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京剧,不会主动进戏院,也不会看戏曲频道。”他开玩笑说,或许年轻人每年唯一能接触京剧的机会就是看春晚了。
是传统艺术曲高和寡?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我们很忧虑,但我们不着急。”一同出席研讨会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也鼓励同行:“我们要有耐心,也要充满信心,戏曲艺术自诞生那天起,中华美德的教育功能便融汇其中。”
为了实现京昆艺术在青年学生中更好地传播,上海京剧院和昆剧团在传统艺术表达手段上不断探索,尝试运用解读、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增强京昆艺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基础上,精心打造经典剧目,引入现代传播手段,增加趣味性、时尚元素,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普及教育菜单,受到了青年学子的普遍欢迎。现在,上海昆剧团每年收到的“走近青年”展示邀请甚至比经典剧目的演出邀请还要多。
单跃进对“走近青年”想的更多,他想向当代青年展示的是“何为美”:“我们做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接班人和票友,我们想要培养的是崇尚艺术,崇尚中国文化的人。”
艺术教育完善青年终生发展
上海市教委工作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研讨会上强调:“当前,艺术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结合更加迫切,更合时宜。”
2010年上海发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上海教育的改革发展,要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贯穿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教育综合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回归教育的本源,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而艺术教育被认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高德毅对此表示:“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把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而在知识能力教育过程中,对艺术的涵养及情感的培养需要更多心血的投入。”据了解,上海市从去年上半年起对文教结合相关项目重点投入,已在全市建立了十二个艺术教育基地,落户于同济大学的“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据介绍,同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引入了京剧和昆曲艺术教育。自2005年3月上海市教委授牌“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以来,始终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加深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社团教唱、观摩参演、学术研讨、名剧进校、举办交流演出等活动,同时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创新,加强与上海高校其他艺术实践基地的交流互动,形成辐射效应,惠及兄弟高校。
今年是实践基地建立10周年,同时恰逢“京剧走进校园20周年”,上海京剧院建院60周年,基地同上海京剧院将联合开展“在一起,我与京剧”京剧走向青年系列活动。本次庆典将持续至年底,以多学校、多校区联办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全市高校师生共同参与,首场活动——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图片展已率先在同济大学图书馆拉开帷幕。
见习记者 金寒草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04/24/162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