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交大征集科技预见逾千项 能否实现?60年后见分晓

11.12.2015  23:00

道路能给行驶中的车充电、意识也能数字化、帮助听障患者听到声音的“第三只耳朵”……记者从今天(12月10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论坛上获悉,从6月份启动科技预见征集项目至今,上海交大共征集到1450项预见提案,经过初步筛选,有1292项提案进入初评。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科技预见分属数理、生命等10个领域,交叉学科领域所占的比例最大,相关领域的前沿热点探测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论坛当天,上海交大同时启动了“我看60年后的交大”征文活动,面向在校师生员工、校友征集对未来交大的畅想。  

1292项提案入围初评,多集中在交叉领域

科技让生活变得更便捷,也刷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次的科技预见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学预测,还有道德、伦理、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也要考虑进来,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要对未来负责。”据征集活动相关负责人周岱教授介绍,这些科技预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它们有的来自上海交大师生,有的来自校外,中小学生发来的提案有393项,涵盖智能车-路系统、人工智能、暗物质、先进生物制造等。据悉,征集到的1000多项提案大致分成数理、化学、生命、综合交叉等10个领域,进入初评的提案中,综合交叉领域提案所占的比例最大,有256项,“这说明多学科领域综合交叉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初评后的A级提案有279项,最终的120项科技预见将从这些A级提案中产生。    

汽车和道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我们使用的仍然是汽车与道路分离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模式,随着新能源车数量越来越多,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城市的需求了。有人提出建立一套‘无线供电一体化智能车-路系统’,把智能电网技术、无线信息技术、无线输电技术三类技术结合起来,打造无线供电智能道路,和它相匹配的新概念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以直接从无线供电智能道路获得电能,十分方便。”周岱介绍说,上海交大2015级新生还提出一个将人的意识和思维数字化、制造高级人工智能提案,在这个提案中,提案人不仅讨论了怎样才能让电脑读懂人的思维、怎样把人的意识导入机器的问题,还提到了机器人“人化”后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    

前沿热点探测为科技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脑洞大开”的科技预见预测了人们未来的生活,那么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沿热点主要有哪些,是否和提案所集中的领域一致呢?在12月10日上午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面向未来科学技术预见”论坛中,来自自然科学、生命医药、工程技术等多领域的院士、专家,也根据目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测。有专家认为,以物理学为主导、多学科共同推动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发展,而以生命科学为主导、多项技术共同推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而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转变传统思维、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促进这些领域的创业创新。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图书馆也综合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前沿,从宏观角度调研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热点主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经费投入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等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全面分析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前沿热点,并选取了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材料基因组、量子信息、高温超导、脑科学和智慧城市等7个学科进行领域发展全景展示和前沿热点探测,为相关领域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科技预见能否实现? 60年后见分晓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有一艘可以无限航行的潜艇“鹦鹉螺”号,小说出版60年后,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诞生。从现在起再过60年,会思考的机器人会不会走进我们的生活?人类火星漫步能不能实现?想知道答案的话,那就给60年后的交大人写一封信吧。本次论坛上,“我看60年后的交大”征文活动也同时启动。上海交大以“60年后的交大-献给未来的交大人”为主题,面向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征集对交大的寄语和祝福,畅想交大的未来。    

据介绍,征文须为原创作品,文体不限,文章不超过3000字,征文时间从2015年12月10日开始,到2016年1月20日结束(电子邮件以发出时间为准),征集工作结束后,将由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评选,优秀作品将在上海交大相关媒体上刊登,或者被封入“时间魔仓”,由60年后的交大人开启。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5.12.10  

原文: 交大征集科技预见逾千项 能否实现?60年后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