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疆团队帮助建厂拓销路 当地群众正摆脱"低水平脱贫"
原标题:上海援疆团队帮助建厂拓销路,当地群众正摆脱“低水平脱贫” 喀什由“内”到“外”改变
上海人看喀什,是大西北“内陆”,而喀什人称上海,是“内地”大城市。沪喀两地,互称“内”,是自己人,而在“一带一路”上,两地一东一西,均是我国对外交流和贸易的窗口。内部互帮忙,向外求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上海对口支援喀什的7年,也是喀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7年。
喀什是西部边陲,“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可没有合适的产业支撑,喀什的区位优势就难以体现。在上海援疆团队的帮助下,向西,巴楚县工业园区里引进了一家袜子工厂。记者一进门就“秒懂”了,巴楚是新疆最大的棉花生产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中转、储备地之一,就地取材,就近从霍尔果斯等口岸出口中亚,正适合当地。工厂总经理艾尼瓦尔曾经在浙江诸暨和义乌工作过,据他介绍,因产品质量高,公司效益不错,去年一季度向吉尔吉斯斯坦便出口短袜180万双,一年多来,增长迅猛,正计划在袜子之外,引进手套、内衣、地毯等业务。厂房内,一百多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他们大多是经过技能培训的当地农民,食宿全包,每月收入约2500元。
向东,喀什开拓国内市场,一出手便是“特色产品”,比如以驴皮为主要原料的阿胶。在上海援疆团队的牵线下,当地一家阿胶企业与上海医药集团合作,开展技术、用工、培训合作,按照“上海标准”生产阿胶,并借助上海医药集团的品牌和销售网络开拓市场。这家阿胶企业的负责人张建琳介绍,虽然全国约七八成的毛驴在新疆,且这里气候干燥和环境优良适合阿胶生产,但以前喀什少有具影响力的阿胶企业。2017年,该阿胶企业已签订单20吨,预计产值约3000万元,吸纳200多人就业,并带动1000余农户养驴。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向西向东之外,上海正帮助喀什产品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沪喀农产品产销联盟已建立,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有了喀什馆,上海市中心的常熟路设立了“今日喀什馆”,上海与喀什成了“东店西厂”。另一方面,上海援疆团队积极推进电商进农村,比如,巴楚县已在12个乡镇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在150个村庄或社区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点,红枣、罗布麻茶、巴楚蘑菇正从网上卖出去,当地的巴楚甜瓜在上海援疆干部的策划和包装之下,改名“巴楚留香瓜”,一时成“网红”。
有工厂有销路,喀什才真正由“内”到“外”,从大西北内陆努力转变为对外开放城市。从2010年至2016年,上海援疆团队帮助对口四县建成工业园区,并引入一批适合当地的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截至2016年底,四县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近450家,解决就业逾2万人。可喜的是,这一批企业,正开始带动一批村庄兴办棉花、核桃、巴旦木等农产品的粗加工小作坊。
更关键的,是当地人由“外”到“内”的改变。标准化、组织化的大生产氛围,正改变“一家一户种地放羊”的传统劳作方式,让更多的当地人从村庄里走出来,从“低水平脱贫”中摆脱出来。一家主营红枣的上海援疆企业负责人孙磊,在喀什工作已七年,她能感受到当地维吾尔族员工们的进步。原本不少人常问她,为何每天早上开晨会?如今,没人迟到,并能常为工厂提建议。几位员工向记者细数工厂的好:按时上下班、周六日休息、不拖欠工资。曾几何时,不少喀什人不愿出去打工,别说去城市,连县城都不肯去,还有人说,在家一天有三个馕吃就够了,何必外出?今年5月,记者在喀什一家由上海企业援建的高星级酒店里,遇见了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村小伙安卡·吐拉洪,他自豪地说:“可口可乐公司和波音公司的外国人来,都是我接待的。”他西装笔挺,扎着红色的领结,小胡子随着笑容翘起,每月六千多元的收入,成了老家村中少年们的“新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