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系列赛事鼓励发现和分享身边的美

19.11.2014  14:06

  社会需要真善美,其实真善美就在我们身边,而市民是最好的发现者、讲述者和传播者。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成功举办了经典诵读大赛之后,推出了市民演讲与朗诵大赛、市民写作大赛、市民沪语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展演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市民用朗诵、写作等方式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质朴中充满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对梦想的执著、对亲人的眷恋……这些作品源于内心、情感真挚,满满的正能量令人动容,感染了无数的听众和观众。

   百姓期待讲出感动的故事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登台朗诵了,我爱上海,我爱武康路,所以我一定要把这条百年老街的故事告诉大家。”舞台上的吴菁脸色苍白却热情高涨,她不久前被查出白血病,却仍然坚持着参加市民演讲与朗诵大赛。

  在朗诵诗歌《我爱你,武康路》时,因为疲劳一度忘词,但台下的观众以热烈的掌声鼓舞了她,最终顺利完成了朗诵。这样的感动,几个月来在上海的每一场市民系列赛事中不断上演。

  前不久,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办公室来了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他小心翼翼地从衣兜里取出一沓稿纸,上面的字迹工工整整,在稿件反面,老人把每一页空格有多少,标点符号占多少都一一标识清楚。他叫刘文正,退休船舶制造工程师,热爱写作,一直希望有机会把自己在上海的故事写出来。通过读报,老人看到上海要举办市民写作大赛的征稿启事,他花了好几天整理思绪,完稿后再用钢笔认认真真誊写了一遍。

  与去年的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偏重舞台、动态不同,今年市民文化节推出的赛事主打"听、说、读、写",更加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萧烨璎坦言,最初她是没底气的,因为这些赛事都太静了,对个人的文化涵养要求又很高,但启动之后发现多虑了,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超出想象。

   用自己的话传播真善美

  真善美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市民系列赛事让这份精神力量充满感染力。市民写作大赛期间,一个场景给萧烨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普陀区图书馆迎来一群小朋友,他们本来是来参观的,看到儿童阅览室设有"@姆妈的模样--微写作比赛"投稿箱时,同学们兴奋极了,从管理员老师那里要来了纸和笔,在阅览室里写起了心目中妈妈的模样。半个小时过去了,小朋友们陆续把写好的作品投进了稿箱,还有小朋友问老师要来了电子投稿信箱,他们说,妈妈也有妈妈,回家后要让自己的妈妈也写,写出妈妈心目中妈妈的模样。

  在市民沪语大赛启事刊出后,3万余人报名,有5岁的孩子,也有87岁的老伯伯,有老上海人,也有新上海人。他们用沪剧、小品、上海说唱、上海话民歌童谣、沪语流行歌曲等形式阐释着申城的民俗文化与城市情缘。有些没有参赛的市民也积极出谋划策。新上海人徐凯不太会说上海话,苦学数年成效寥寥,情急之下找来上海朋友一起商量,创意策划了一组沪语漫画表情,共计60个,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传播,让更多的新上海人更直观、形象地学习沪语,了解上海。有专家认为,这些赛事让市民们广泛参与,事实上是一个传承上海文化气质的过程,传播真善美的过程,非常有意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