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青年创作选题立项研发
“‘剧本荒’是近年来阻碍中国戏剧发展的瓶颈,剧本之所以‘荒’,是因为人才短缺,创意不足,陷于窠臼。”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青年创作会议上说。为解决这一问题,让上海的舞台艺术出人、出戏、出机制,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推行“青年创作选题立项研发计划”,并促成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11位青年艺术家担任主创的11项创作选题,与上海11家国有及民营文艺院团签订合作意向书,共同打造未来的舞台精品。
11个项目题材丰富创意新颖
签约的11个项目中,有9项来自“青年创作选题立项研发计划”所孵化的选题。这些选题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获得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委书记季国平、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等14位专家的肯定。虽然担纲主创的都是年轻艺术家,但其中不少项目敢于触碰重大题材,不忘历史、潜心挖掘上海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90后青年作曲家龚天鹏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的第九交响曲《起点》,将用音乐回顾中共一大的历史真实。龚天鹏的发言铿锵有力:“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只能从纸上读到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但是我们作为同样踏在这同一方土地上的人民,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我们去挖掘时代之间互通的共性。”北京作家关山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的音乐剧《摇滚·1921》另辟蹊径,将上世纪20年代诞生在上海的革命风潮与上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摇滚浪潮并置。这样的碰撞将产生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关山说:“摇滚和1921,这是两个很容易让人产生革命荷尔蒙的词。接受与承担这个命题,对我而言,就像地下党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听到了接头暗号,当仁不让地觉得,这个任务,我责无旁贷。”此次立项的杂技剧《上海大世界》、鼓乐史诗《鼓舞上海》等,都用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上海大世界》为纪念2017年上海大世界建成一百周年而作。青年编剧洪靖慧将与上海杂技团合作,以杂技的艺术语言,透过大世界百年来的兴衰浮沉,讲述这座摩登之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鼓舞上海》由青年作曲家刘灏和上海鼓舞东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展现上海从古至今悸动的韵律。青年编导佟睿睿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舞剧《山海经》,青年编剧梁戈逻与上海芭蕾舞团合作的芭蕾舞剧《家》,青年编剧罗周、王羚、吕祥分别与上海越剧院、昆剧团、京剧院合作的三部戏曲作品《素女》《浣纱记》《竹简之书》,都获得了评委和专家的赞赏。此外,从在沪举行的第二期“全国戏剧创作评论高级研修班”精选出的优秀剧本《秋之白华》和《春闺残梦》也在11个立项选题之列。
给青年艺术家自由的天空
青年历来是文艺创作的生力军与观念创新的主力军。曹禺创作出《雷雨》时不过23岁,巴金写成《家》时也只有27岁,何占豪、陈钢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都还是20出头的学生。因此,今年召开的第三次上海市舞台精品创作会议特别聚焦青年艺术创作者,通过青年创作选题立项研发机制的创新,给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展露才华的平台和机会。14位专家给了各个立项选题诚恳宝贵的意见。比如音乐剧《摇滚·1921》如何忠实于革命历史的严肃性;交响乐《起点》的主旋律和表现力如何更具有时代气息;《浣纱记》和《家》如何在创新性上有更多的提升;《鼓舞上海》和《上海大世界》如何形成更为清晰的主线和脉络。青年创作选题立项研发计划为青年艺术家搭建起一个难能可贵的平台,在这里,艺术和创意的种子生根发芽。目前,11位青年创作者已经和合作的文艺院团进行了沟通和前期合作,文艺院团也都非常期待青年艺术家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家》的人物角色丰富鲜明,充满对社会与人性的思考,是一个适合搬上芭蕾舞台的好题材。”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则说,昆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展到今天,一方面需要传承,一方面需要创新。“希望青年剧作家王羚加入创作的《浣纱记》能让当下的观众喜欢上这部属于青年人的作品。”宋宝珍说:“青年强则戏剧强,戏剧强则文化盛。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是中国戏剧的希望所在。这些选题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有创造性的探索,创作方法不拘一格,表现形式跨界腾挪,体现了青年艺术家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让我们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给年轻艺术家自由飞翔的艺术天空。”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