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上海市质监局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图]
6月2日下午,一场盛大的“集体婚礼”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建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小路、副局长沈伟民、陈晓军、总工程师陆敏,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副校长吴旦,上汽集团、上海电气、华谊集团、临港集团、振华重工、华测导航、联影公司、新时达、神州数码等企业负责人亲临现场,见证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
这场“集体婚礼”,是上海市质监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企业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约仪式,是上海市质监督局与上海交通大学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政府、高校、企业的传导机制,合力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
携手助力上海“一号课题”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上海发展的“一号课题”。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物联网及其服务全面介入制造业的工业4.0时代,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瓶颈在哪里?上海市质监局表示:加快技术基础发展与改革,不仅是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上海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今年以来,上海市质监局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动对接市委一号课题牵头部门,围绕“创新功能性平台”专题,深入开展“制订保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自主核心计量科技、技术标准等技术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方案”专题研究,组织制订了《市质监局落实市委一号课题研究工作方案》,结合《上海市技术基础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编制,针对当前技术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展开充分调研,形成了《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技术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方案》,全力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技术基础支撑。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科创中心建设时强调,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解决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上海市质监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局校合力,瞄准的正是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双方以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以整合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优质资源为手段,顺应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实现局校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合作共赢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高端创新人才,合力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建设国家级质量研究院,共同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力争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和质量示范城市。
强强联合打造未来“中国标准”
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技术标准创新”。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质监局将在长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在计量与分析测试技术、特种设备检验、检验检测技术、质量和标准化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力求为打造质量技术的“中国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做出新的贡献。
技术标准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加速扩散的平台。我国的技术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全球现有的2万多项国际技术标准中,由我国主导的比例很低。
近年来,“质量标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消费者谈“添”色变,认为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等添加剂,虽然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依然引发争论和恐慌;还有些人“谈辐色变”,就医时拒绝仪器“过度检查”,甚至有些乘客拒绝地铁安检的理由,也是“会对身体造成辐射”。无疑,制定严谨、科学的“标准”,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至关重要的环节。
上海市质监局和上海交通大学瞄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将共同推进检学研一体化进程,在计量测试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在已有放射化学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双方共同筹建放射化学实验平台,申请和实施国家、地方及产业有关核电与核辐射安全、放射性废物处置以及环境评价等领域的科研课题。在大气分析,食品和中草药溯源等领域开展合作,探索联合申报上海市及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
上海是全球电梯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城市,据上海市质监局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上海电梯在册数量超过19.56万部,如此数量众多、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种设备”,它们的安全如何保障?上海市质监局与上海交通大学将重点围绕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合作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检验检测装备研制、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基础研究及标准制修订、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开展、加强合作。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根据学校的技术发展需要和手段建设,双方探索联合申报上海市及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并共同在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试课程设置、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新的培训、考试方式和手段。
上海市质监局与上海交通大学双方将加大科研合作的力度,成立“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专项合作协调工作小组”,在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绿色检测、未知物检测、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等领域联合申报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共同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共享研究平台,协同推进成果转化;并探索联合申报上海市及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面向企业开放;建设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质量监督检验科普教育基地。
双方还将在质量和标准化研究等重点领域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联合开展教育类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开发、质量和品牌经济、质量和标准执法、质量和标准史等重点领域的科研项目;共享有关科研资源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共同举办相关开放式学术论坛,探索联合申报国家及上海市研究基地;双方将共同推动《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各项合作成果申请国标和国际标准。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与会分别发表讲话
2+9 模式集聚三方优势提升创新驱动
小到体温计,大到大飞机,都有“适用标准”,都必须“合乎标准”。当今社会,“标准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标准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前导型战略布局,谁掌握标准,谁就能把握未来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这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而“质量提升”是中国制造强国道路上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上海市质监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在签约之际明确表示,要共同携手为企业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会上,上汽集团、上海电气、华谊集团、临港集团、振华重工、华测导航、联影公司、新时达、神州数码等9家企业与上海市质监局、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了三方协议。三方将顺应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体现政府服务职能和高校科研优势,加快人才、技术和信息的多维流通,共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上海承担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引领的新使命,为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做出贡献。
政府和高校将发挥质量管理、实验室能力、研究创新、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强科研成果、技术服务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在质量提升、技术研发、政策咨询、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合作将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三方将共同建立产品质量风险综合监控机制,加强产品质量风险信息采集、分析、分享和利用的合作,提升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技术问题,协议各方联合开展研究,共同组建先进技术孵化培育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加快实现成果转化;政府和高校将联合在国际标准制修订、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国家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三方将依托质量管理学院建设,大力推进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加强相关领域技术标准开发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检测服务环境,形成科研与创新快速反馈、快速会诊、快速解决的有效互通机制,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制订开放规则与管理办法,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各类信息资源、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
上汽集团、振华重工等典型制造企业将率先成为此次全面合作的受益企业,并作为上海质量强市示范单位,与上海市质监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的示范应用等研究,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
大家期望,此次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力”的全新合作形式能产生类“亚投行”效应,吸纳更多企业逐步加入到这个以提升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合作大家庭。
面向未来的制造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的长项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把与政府和企业联合培养制造业、质量技术方面的人才作为此次合作的重要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质监局将着手建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制定实习培养计划,由上海市质监局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提供相关支持,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选派优秀大学生进驻技术机构或局机关相关岗位实习实践甚至就业。
双方还将探索联合开展在职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的定向招生及培养,扩大招生规模,在师资力量、学科专业、教学场地等方面共同协作,为质量技术监督行业培养优秀人才、学科带头人。
学校还将充分发挥人才培训优势,根据需求为上海市质监局和企业量身定制“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学习培训”,开设针对性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提供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双方将共同设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挂职岗位,建立双方人员的交流、互派机制,促进双方交融、沟通、合作、发展。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