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上海市法学会联袂主办“上海法学论坛”

22.03.2016  16:50

      3月17日,由上海市法学会、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2016年“双百活动”暨上海法学讲坛第二讲、上海财经大学财经法律论坛第一讲在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7楼报告厅举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会长吴汉东教授为在场师生作了题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与资本运营》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上海市法学会秘书长毛坚平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杰普教授、法学院副院长葛伟军副教授等出席。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自2009年开始,开设财经法律讲坛,从高起点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由面向研究生教学,逐渐扩大到本科生,至今已持续近7年。

      吴汉东教授是知识产权界最具名望的学者之一,曾两次入选英国《知识产权管理》(MIP)杂志评选出的年度“全球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50人”名单。吴汉东教授也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的老朋友,此前多次参与上财举办的各类讲座和学术交流。
      吴汉东教授的讲座从2015年“十一”黄金周发生的三件事开始说起,引出了有关“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与资本运营”的话题。一是以美国、日本为首的12个国家签署了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英文缩写是TPP;二是屠呦呦先生成为中国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第一个人;三是“十一”期间中国本土电影票房业绩方面表现良好。这些在吴教授眼里与“知识产权”密不可分。
      吴汉东教授认为,第一,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一个重要“标配”就是保护知识产权。TPP规定的知识产权标准比WTO的有关规则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这也直接印证了一点,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贸易体制的“标配”。第二,屠呦呦获奖说明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另一层意义,即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刚需。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懈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吴汉东认为,保护创新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一个不保护创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国家。第三,在过去的好多年间,中国的票房主要是美国电影票房。中国本土电影仅有1/3是赚钱的,很大一部分直接都不进入市场。但是在过去的这个黄金周甚至春节假期内,本土电影热卖。这就涉及到怎样把法定授权转化为企业和投资人能够实现的利益。知识产权运营是创新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混搭。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与资本运营,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金融财产,是资本的代名词,资本的天性是赢利。知识财产,也要赚钱,其获取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转化应用到生产之中。这两个资本最好的融合,能够产生出1+1>2的价值。那么,如何将知识产权有效转化和应用呢?吴汉东教授认为有三个途径。第一,把知识产权所保护的技术、产品、信息,直接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使它能够产生效益、产生生产力。第二个途径就是商品化。把这个市场的专利或版权,作为一个商品来进行销售,或者说授权使用,或者整个产权发生转让。第三个主体就是资本化。对知识产权的投资就像投资工业、农业、房地产业一样,也要进行一种资本化的运营。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通常所说的NPE(非经营实体)。
      最后吴汉东教授指出,专利资本运营和知识产权资本运营要有条件,要有足够的技术,足够的资本,以及足够的市场。目前国内很多发达的省市,都在热炒知识产权运营,不过若要达到美国那种发展水平还有待实践。“但总的说来,知识产权的运营是未来知识产权转化的一个重要的转化和方式。”
      能够与法学大师面对面,学生们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在场的同学认真聆听,仔细记录,踊跃提问,气氛活跃。
      (供稿:周柏伊、付卓婧  供图:姜晖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