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档案馆线上发布一批红色珍档

16.06.2022  14:15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市档案馆于今年6 月在“ 国际档案日” 主题活动周期间,精心挑选了一批馆藏红色珍档,通过网络在线发布的形式向公众推介。

 

 

这批馆藏红色珍档根据档案产生的时间和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七个专题,具体分述如下:


1. 党的人民至上理念

 

人民至上”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再次诠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再次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再次彰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的殷殷嘱托。

 

(1 )中共二大会址照片(1960 年前后)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共二大会址位于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一幢坐北朝南一楼一底旧式石库门住宅,原本是李达的寓所,也是人民出版社(党的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所在地。

 

中共二大通过的我党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提出群众的概念和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阶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既然要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就不能忘了两个重大的律:(一)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二)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

 

(2 )《向导周报》第一号(局部)(1922 年)

 



1922年9月13日,经中共二大决定,《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主编蔡和森。该报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评论国内外时政为主要内容,着重时政评论。党的早期领导人是其主要撰稿人,其中尤以陈独秀和蔡和森为代表。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

 

(3 )《向导周报》总发行处旧址照片(1960 年前后)

 


 

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总发行处设在老西门兰发里三号,分销处开始有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四处,后来发展到全国的二十几个大中城市。其最初发行量是三千份,到后来最多时近十万份,并远销海外,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设有分销处。

 

(4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维护与改善上海人民生活的决定》(局部)(1939 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因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上海人民生活异常困苦。1939年6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关于维护与改善上海人民生活的决定》,指出应把抗日救亡运动与改善群众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改善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的斗争是使救亡运动更加深入与广泛开展的条件,也是党组织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2. 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引领和指导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1)早期团组织诞生地照片(1960年前后)



1920年8月,俞秀松等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发起组建全国最早的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这是中国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年组织。9月,外国语学社在此处设立,为早期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委会在此成立。
2 )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日报》有关外国语学社的调查记录( 1921 年)

1920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根据培养革命干部和输送进步青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需要,在沪创办了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设于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该校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负责,俞秀松担任秘书。同年9月28日,《民国日报》首次在醒目位置刊登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外国语学社是一所群英荟萃的学校,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进步青年曾纷至沓来,到黄浦江畔建立信仰、确立初心。这所学校为培养党的干部和革命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3)《先驱》(第8号)(1922年)

 



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创刊。1922年5月15日《先驱》第8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号,发表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议决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各团体的关系之议决案》等决议案。
4 )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查封上海大学的报告( 1924 年)


上海大学是大革命时期上海青年学生运动的核心。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迎接北伐军期间,上大学生组织了慰劳队、宣传队、纠察队、救护队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
(5)上海大学师生深受影响的进步书刊(1924年)
 
1924年上海书店先后出版了上海大学社会科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丛书(1-4集),其中包括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施存统的《社会运动史》等著作。另外,蔡和森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授课的讲义《社会进化史》作为上海大学丛书之一,由民智书局出版。教材丛书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引进课堂、编进教材,首开国内高校之先河。
(6)《新少年报》编辑部工作总结(1949年)

 

 



抗战胜利后,国共签订了《双十协定》,中共在国统区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为了把真理带给在苦难中的少年儿童,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1946年2月16日,《新少年报》在上海创刊,由中共上海地下学委创办,蒋文焕负责。
7 )《青年报》创刊号( 1949 年)

1949年6月10日,《青年报》在上海创刊,这是解放后全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青年报纸。1950年5月4日,毛主席为《青年报》题词:“前进!前进!进!”1965年1月16日,毛主席为《青年报》题写的报名在当天出版的第1342期开始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3. 解放初期全国支援上海

上海从来都是全国的上海,没有全国的支持,解放初上海的经济局势不可能迅速恢复稳定和发展。同时,上海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之后也反哺服务于全国大局和整体战略。


(1)5月30日《解放日报》关于大批物资运沪的报道(1949年)


(2)煤炭、大米、大豆等物资经由铁路、船舶等运抵上海的照片(1949年)

 





4. 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与治理

解放初期的上海里弄五方杂处,形同一盘散沙,难以统一管理。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基层社会的特点出发,以渐进式方式取消旧保甲制度的同时,逐步在全市建立居民委员会,形成新的社会治理组织网络,并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清除旧社会余毒,提升居民福利,稳定人心,从而产生了聚沙成塔的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巩固新生政权,为上海城市的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黄浦区宝兴里家庭妇女捐衣救助灾民照片(1950年)



(2)黄浦区宝兴里居委会干部开展工作照片(1950年代)



宝兴里地块,位于黄浦区金陵东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宁海东路之间。上海解放后仅数月,1949年9月,宝兴里就开始筹备组建居民自治组织,当年12月,“宝兴里居民福利联谊会”宣告成立,这是上海最早成立的里弄居民自治组织。1951年4月,宝兴里居民福利联谊会更名为“宝兴里居民委员会”,并以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了首届居民委员会成员,单粲宝是首任居委会主任。
(3)《上海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暂行办法(草案)》(局部)(1952年)



1952年中央政务院颁布了《城市街公所组织暂行办法(草案)》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暂行办法(草案)》。华东军政委员会则具体提出要在10万人以上城市建立居委会,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暂行办法(草案)》。

5. 市民居住生活条件改善

解放初期,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9平方米。人口密集,房屋破旧窄小,公共设施残缺老化,居住条件和环境极差,居民生活十分艰难。本市各级政府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帮助市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


(1)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关于在控江、长白新村内新建扩建商场菜场等的复函》(1956年)



(2)《上海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我县漕溪新邨大批房屋破漏及呈现危险请研究处理的报告》(1964年)



漕溪新村位于漕河泾镇东南1公里,傍漕溪公园,距徐家汇1公里许。东枕沪杭铁路,西倚漕溪路,南为龙漕路,呈不规则四边形,面积0.35平方公里。1954年,因肇嘉浜填没,居住两岸“滚地龙”的居民近3000人动迁,政府在此建造72幢毛竹结构的瓦顶平房供居住,设漕溪路市建新村一至四村,后简称漕溪新村。1965年拆除漕溪二村简易公房,建5幢三层楼。1972年又于北一村建2幢四层楼。1980年代又建造四~六层楼。


6. 学校教育新面貌

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上海广大青年参与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扫盲队,开展学雷锋活动,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为祖国建设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1 )上海市各区动员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一览表(1951 年)

 


 

抗美援朝期间,上海青年掀起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热潮,先后有3万多学生和青年工人报名,10170人被批准参加。

 

(2 )上海师范学院毕业生去农村办学照片(1958 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上海青年积极响应“把青春献给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奔赴中西部地区,或垦荒,或支援当地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宝贵的青春。


7. 浦东开发开放

上海传承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上海留下了令全国人民为之瞩目的先行先试足迹。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跟着档案,我们了解了开发开放浦东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跟着档案,我们重温了建设中的浦东国际机场;跟着档案,我们看到了位于陆家嘴中心区域的银城中路,当年叫烂泥渡路,由昔日成片低矮平房变成了高楼林立的财富汇聚地。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上海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构想》(局部)(1988年4月)



这是一份战略规划,目标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把浦东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灵敏、设施完备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要求的新区,并结合浦西的振兴改造,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2)建设中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照片(1990年代)



(3)陆家嘴中心区变迁照片(1992年、2008年)


 


 


撰稿:邱志仁、何品

支持:吕翔、张劲、方华、胡劼

编辑:小瀛洲、陆闻天、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