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巧用加减法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12.10.2014  09:01

  在今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中,有两项内容堪称“好兄弟”:一个是由市商务委牵头推进的电子废物回收网点建设;另一个则是市绿化市容局牵头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对于这对“好兄弟”,其实有个更加通俗的表述方式,那就是对城市废弃物做“加减法”:加法,是指市商务委倡导循环利用,让更多废弃物进入可回收通道,不再戴上垃圾的帽子;减法,则是市绿化市容局推行垃圾分类,让真正的垃圾越来越少,减轻城市处理垃圾的压力。只有同时应用加减法,才能为垃圾处理画上一个圆,破解大城市的“垃圾围城”难题。

   加法:循环利用多多益善

  坏手机、旧光盘、老电话、废电脑、破电视……你以为这是垃圾?那就错了。这些废弃物如今不仅有地方收留,而且可以换成消费积分去超市购物。市商务委正大力推广的“双卡工程”,就是为这些传统思维中的垃圾找一条新出路。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新增电子垃圾(废弃物)超过230万吨,其中上海超过20万吨。“双卡工程”的目的就是解决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问题。“双卡”包括正规回收人员管理卡和消费者交投获得积分的“阿拉环保卡”。

  此前,“阿拉环保卡”和回收人员管理卡都已在浦东和长宁部分居委试点,今年则开始向全市推广复制。根据推进计划,年内“阿拉环保卡”将率先覆盖浦东、长宁、静安等3个全国文明城区,涉及6个街道11个居委约1.6万户家庭。这些家庭收到的“阿拉环保卡”将是“改进版”。

  所谓“改进版”,最大的特点是用绿色回收带动绿色消费,让“废物生钱”。比如,持有“阿拉环保卡”的市民遇上电话机、手机、U盘、键盘、鼠标、BP机、耳机、充电器、路由器、摄像头、手表、游戏机、收音机、饮水机、微波炉、电风扇、热水器等50多种小型电子废弃物时,可以在上面贴上“阿拉环保卡”的卡号,就近选择线下布点的2000个实体回收箱交投。这些绿色回收箱主要分布在苏宁、国美、永乐、百脑汇等家电零售卖场和计算机维修网点。回收人员将定期清理这些回收箱,然后根据不同的回收品类把回收积分打入电子垃圾上标注的卡号内。对于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电脑、空调等大件废旧家电,市民则可选择预约的免费上门回收服务。目前,预约方式已经有三种,包括登录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www.alahb.com、拨打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热线962300,或下载“回收宝”手机APP。这些产品由专业人员上门回收后,市民手里的“阿拉环保卡”内积分又会增长。

  有了环保积分,就进入了变现环节。市民能把这些环保积分兑换现金或消费积点,包括在光大银行用100个环保积分兑换1元钱,或去百联旗下的超市卖场用100个环保积分兑换红色联华卡里的1个消费积点。

  同期发行的回收人员管理卡则主要针对回收行业的资质管理,确保电子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据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透露,目前“阿拉环保卡”对应的电子垃圾回收主要由浦东新金桥和长宁新锦华等两家企业负责回收,未来将有更多的处置企业加入。对回收人员进行发卡管理,不仅能规范他们的回收行为,更重要的是确保回收后的电子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避免出现二次污染。把回收再利用变成环保积分并转换成消费积分的城市电子垃圾绿色回收模式,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市商务委相关人士表示,解决城市垃圾围城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做加法”。未来,将有更多的“伪垃圾”能像电子废弃物那样,在环保积分的激励下,进入循环利用通道,减少焚烧、填埋垃圾的必要。

   减法:垃圾处理斤斤计较

  与市商务委希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多多益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绿化市容局对垃圾处理“斤斤计较”,希望真正的垃圾越来越少。市绿化市容局相关人士解释,垃圾分类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城市垃圾“做减法”:能再利用的都要通过分类,从垃圾中剔除出去,只有实在用不了的,才进入垃圾处置环节。

  《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明确,上海要连续三年完成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以2010年为基数逐年减少5%的目标。目前上海每天的生活垃圾的焚烧和填埋量已比2010年底减少了1600余吨,相当于减少了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而最新垃圾减量目标:到今年底,上海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控制在0.66公斤/日以下。

  怎么实现?最重要的方式依旧是减少生活垃圾的源头产生量。目前上海推行的分类方式比较简单,最基本的是将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与普通垃圾“干湿分开”。

  统计显示,上海已有260万户居民、近7000个菜场、公园和企事业单位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参与者虽然不少,但也有问题。绿化市容部门相关人士坦言,经过多年宣传,市民已普遍接受了“垃圾要分类”的观点,可真正能够坚持的还不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居民缺乏动力,觉得分与不分一个样。”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绿化市容部门也用上了积分这一形式,鼓励市民开通绿色账户、存入绿色积分,用可以获益的积分模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积极性,感受到“分与不分不一样”。

  不久前,家住静安区东安公寓的史女士从居委干部那得到一对纯金的“吉祥金钱”——这是她用生活垃圾分类的绿色积分抽中的大奖。史女士向记者感慨:“没想到,分垃圾真能换黄金!”原来,史女士和小区的其他居民一样,根据绿化市容部门的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每次投放垃圾时,都不忘请小区的志愿者为她往“绿色账户”里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能兑换各种小礼品,而这一次,她获得了大奖。

  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是独具上海特点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推进模式。居民只要申办并开通“绿色账户”并正确对垃圾进行分类,即可获得若干积分的奖励。这些绿色积分将可以兑换包括个人(集体)荣誉、社会公益服务、商业服务等各方面的权益或实物或优惠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基本路径,逐步吸引更多居民主动、正确地参与垃圾分类。

  绿化市容部门还透露,目前“绿色账户”以激励居民日常干湿分类的行为为主,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将来居民交投可回收物或有害垃圾等,都可以获得绿色积分。同时,这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与其他环保、绿色行为的激励机制相对接,最终成为记录、激励上海每户居民绿色环保行为的一个“环保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