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少儿住院互助基金运行20年绩效评估报告公布
9月13日下午,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委员会、市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举行。
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吕军作《少儿住院互助基金20年绩效评估报告》
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对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简称“互助基金”)成立20年来运行情况作了系统评估,课题组负责人吕军教授代表课题组,对研究评估结果作了报告。报告指出,互助基金是一个目标清晰、运行高效的制度安排,20年来,累计帮助了近160万人次的儿童,报销了逾16亿元的医疗费用。同时,互助基金还实现了6个目标:管理体制发展平稳,始终遵循“互助共济、结余滚存”的原则,这是互助基金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组织管理遵循医疗保障原则,坚持红十字会、教委、卫生三家共管的管理体制,使红十字人道救助理念的传播、学校的动员宣传缴费、医疗机构的有序治疗得以顺利开展;人少仍能办大事,互助基金在市、区(县)红十字会设立管理办公室,以较低的人力成本完成了每年全市少年儿童的参保缴费、医疗费用的结算报销等工作;管理有针对性,面对参保患病少儿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化解了他们的部分经济风险;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参保范围从本市少儿逐步扩大到外省市户籍就读少儿,至今年已实现本市0-18岁常住少儿的全覆盖;财务管理安全为先,经费的使用需三家单位审核同意,每年委托第三方进行审计。同时,报告建议互助基金要加强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根据新形势和发展情况对服务流程进行改进等。
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会长马强作《红十字会参与互助基金的优势—兼论互助基金的定位和趋势》的报告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作《与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同成长》的报告
研讨会上,来自红十字会、社会保障、专科医院、学校、社会学和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围绕互助基金20年运行发展情况,以及对儿科医学的发展、学校德育教育的建设、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儿童大病的救助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并对互助基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互助基金强化了“社会共助、共同担当”的理念,提升了“我的健康我有责”的意识,不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有助于上海儿科医学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金山区亭新中学校长卫云红作《以互助精神为抓手,培育“爱心”青春少年》的报告
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善国作《聚公众向心力,圆儿童健康梦》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在今年举办的全国人道资源发展研讨会和助力扶贫攻坚博爱家园现场会上都对互助基金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其为全国儿童大病医保工作积累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儿童大病救助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儿童大病医疗保障与社会救助分析》报告,也将互助基金作为慈善组织参与儿童大病救助的典型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呼吁在全国推广。
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办公室)吕春艳作《本与补充的典范—上海少儿医保与互助基金》的报告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教授范斌作《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的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高玉荣作《我国儿童大病救助情况与慈善组织的作用》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张钢在会上介绍,互助基金自1996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坚持“低筹资、广覆盖”的公益原则,不仅率先打破了社会保障领域城市与农村、户籍与非户籍的“二元模式”,实现了0-18周岁常住少儿的全覆盖,还将若干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医疗费用纳入支付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家庭的医疗负担,增强了大病患儿家庭抗风险能力,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稳定。“可以说,互助基金从机制上率先探索和平稳实现了全市少年儿童住院和大病门诊医疗费用的统筹和风险共担,它与政府基本医保、特定商业保险互为补充,是少年儿童医疗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钢说。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市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张钢作总结发言
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会长马强、上海市医保事业中心主任许宏、上海市优生优育科学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善国、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高玉荣、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范斌、金山区亭新中学校长卫红云等出席研讨会并发言。上海市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全市16个区(县)红十字会、教育局、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妇儿工委代表,部分定点医院、学校代表,以及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等百余人参加研讨会。
(上海市少儿住院互助基金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