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五年

13.06.2015  18:48

  去餐馆酒店和朋友小酌是美事,可孙小姐每每上饭店吃饭,总感觉有些不爽。因为饭店里,特别是大堂内,食客们抽烟现象时有发生,服务员经常也视若无睹。“上海公共场所不是已经控制吸烟了么?饭店作为公共场所,为什么却不禁止?”孙小姐有些不满。

  事实上,与孙小姐同样不满的上海市民还不少。上月,市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颁布实施五年,九成市民赞同公共场所禁烟,但仅有26%的受访者对过去5年本市公共场所吸烟状况改善效果表示满意。看来,在公共场所控烟问题上,尽管“有法可依”,但执行效果却远不尽如人意。

   为制止吸烟拨打了“110

  6月8日傍晚,在孙小姐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她经常与朋友们吃饭的中华新路鑫亮一号饭店。步入大堂,就见“1号桌”旁两名男顾客“对抽”正欢。记者问服务员,为何饭店门口第一桌就如此放肆地抽烟,而且“就在你们领位员的鼻子底下”却无人劝阻。服务员不以为然,说“门口通风,对其他客人影响不大”。记者随后来到大堂中心位置,一桌四位顾客中,两位也正在吸烟……

  记者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咨询,如果碰到饭店其他顾客吸烟影响就餐环境,而服务人员不劝阻或劝阻无效的话,食客该怎么办?话务员表示,可作记录,管理部门将在15个工作日内核查并回复。可孙小姐认为:“二手烟”影响是即时性的,需要立即解决;管理部门事后派人上门查处,没有多大意义。

  于是记者拨打110电话咨询。话务员表示:顾客可先行与吸烟者沟通,如劝阻不成,再报警处理。挂掉电话,记者尝试与吸烟者沟通,大堂中心吸烟客人表示“马上就走”;而门口“1号桌”的两位则置若罔闻。无奈,记者再次拨通“110”,几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询问情况后,对吸烟者进行了劝阻。“1号桌”掐灭烟头继续就餐,可民警离去后不久又抽上了……

  “难道还得打110么?”孙小姐问,记者也有此疑虑。不过,事后记者从一位基层民警处了解到,“民警对饭店吸烟者没有进行处罚的权力,对于吸烟报警的出警,是无奈。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是按民间纠纷来处理。市民希望公安部门来‘根治’吸烟陋习,不仅不现实,还浪费警力。

   不同场所“控烟”分属不同部门

  那么,公共场所吸烟到底归谁管?

  事实上,根据本市现行的控烟条例,不同公共场所的控烟监督和执法归属不同部门。餐饮业经营场所,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由公安部门负责;公共电梯等区域,由房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其他公共场所的控烟工作,则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后台数据中,记者查询到5月199件与“控烟”相关的投诉和建议,的确按不同区域由归口部门作出处理与回复:

  5月4日,市民举报静安区胶州路亚新网吧内违规吸烟现象严重。5月15日,专管民警约谈网吧负责人,告知其要严格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否则将依法受到处罚;5月8日,市民反映虹桥路100号新旺茶餐厅经常有人吸烟。市食药监部门接报后,于5月12日赴现场查处。调查发现,尽管该店店堂中设有“禁止吸烟”标志,但禁烟区和吸烟区划分不合理,未起到区分作用。管理部门提出了整改意见,当事人表示将尽快改正。

  5月12日,市民反映浦东新区竹柏路366弄156号电梯内经常有人吸烟。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部门对此回复称:物业已张贴禁烟标志并发放相关宣传材料。但针对投诉人希望对违规行为作出处罚的要求,该部门表示“咨询过爱卫办、卫生监督所、区健康促进委员会,我办没有处罚权。

  不过,6月9日,当记者对胶州路网吧和虹桥路茶餐厅进行探访时,发现违规吸烟现象依然存在。

   曾经的“重灾区”已换颜

  6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黄浦江轮渡南陆线航班。这里曾是违规吸烟投诉的重灾区,数年前,记者也有过在此采访违规吸烟的经历。可当天的景象却让人颇为意外。

  刚进陆家浜路渡口站台,就见一块约2米高、5米宽的大型宣传板:“认真贯彻落实‘控烟条例,轮渡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耳边也不断传来控烟广播宣讲。宣传虽好,实际效果如何?记者跟随航班,在黄浦江上打了个来回,没有发现吸烟现象。

  在渡轮上,记者与一位方姓乘客闲聊。老方告诉记者,他也是个烟民,不过轮渡上他基本不抽。“过去渡轮上抽烟的人的确很多,可世博会期间改成了空调船,抽烟对环境的影响太大了,轮渡公司就加强了控烟宣传。我上下班天天乘轮渡,坐这条线两年多了,宣传牌和禁烟广播一直有,而且工作人员发现有抽烟就即时劝阻。时间长了,基本上就没人抽了。”老方说,控烟,氛围很重要,而营造氛围需要管理,并且不能松懈。

  对于饭店的控烟难,老方有他的看法:“饭店不太一样,‘老板’不管,是担心影响经营,因此睁只眼闭只眼。这就得靠两方面,一方面是不吸烟顾客能够一致劝阻,让吸烟者处于弱势;另一方面,政府是否可以从烟草税收中专门拨出一部分,用于奖励控烟成绩显著的经营者。

  记者手记

  让“控烟”形成氛围

  公共场所控烟不是新话题,吸烟危害健康亦属老生常谈。因此,早在五年前,上海就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既是对烟民的一种制度约束,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不过,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控烟尽管有“”可依,但实施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执法范围和权限分属不同部门,看似“多龙治水”,实际却往往是“龙头难抬”,给公众甚至执法者本身也带来困惑;其次,市民举报吸烟现象后,多数管理部门无法即赴现场调查、制止和取证,“滞后”的调查方式,是控烟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有识之士认为:要想在控烟执法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打破条块格局,建立起一支快速响应的联合稽查队伍,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据称,今年上海将对控烟条例进行修订,可以想见,法规将更加完善。不过,公共场所的控烟,依然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靠法规、靠相关部门的配合,更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每个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只有上下联动形成氛围,“控烟令”才能真正起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