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总工会发布《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自2016年起,本市已选树280名上海工匠。三年来,上海市总工会持续跟踪研究这一群体,11月14日,正式发布了《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报告》显示:上海工匠队伍以产业工人为主体;大多来自国有企业;他们创新能力强,专利发明多;工匠们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但其收入与自身付出及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数“读”工匠
一线职工是工匠队伍的主体
2016年至2018年间,上海工会先后三次选树了上海工匠280人,其中2016年88人、2017年94人、2018年98人。总体来看,这些上海工匠都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佼佼者,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覆盖领域广,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1:以产业工人为主体,政治素质高
280名上海工匠中,产业工人220人,占78.6%,反映了上海工匠队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为主体。另据统计,工匠平均年龄46岁,其中最大71岁、最小26岁。中共党员187名,占67%,工匠队伍整体政治素质优秀;女性工匠28人,占10%,凸显了女职工作用不可或缺,是当代职业女性的杰出代表。
特点2: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涵盖领域广
280名上海工匠中,国有企业208人,占74%;非公企业72人,占26%;专业技术人员74人,占26%;农民工28人,占总数的11%。
特点3:以一线职工为主体,技术技能强
280名工匠中有205名来自生产一线,占73%。工匠平均工作年限26.6年;本科以上学历142人,占总数的51%。其中,硕士、博士学历呈上升趋势,高中以下学历呈递减趋势。有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202人,占总数的72%。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78人,占总数的63.5%;有高级职称的72人,占总数的26%。
特点4:创新能力强,专利发明多
280名上海工匠,在获得工匠称号时,有120人已拥有发明专利,有123人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有30人已拥有外观设计专利。据调查统计,前两届工匠在获得称号后,发明创造仍在不断增加,荣誉称号也在不断增加。两年以来,2016年获评的88名上海工匠人均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项,26名工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或荣誉;2017年获评的94名上海工匠人均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项,其中22名工匠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或荣誉。
瓶颈及对策
问题1:技能人才浪费与流失
《报告》显示,280名上海工匠中,非公企业仅有72人,占总数的26%,与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比例相比,明显占比过低。另一方面,农民工仅有28人,对这类人员的培育选树上明显滞后。
与此同时,在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去产能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产业工人被动调整,有的岗位轮换、有的另谋职业,这使其积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技能技艺付之东流,造成了技能人才浪费与流失。
对策及建议:选树活动要向非公企业倾斜。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非公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海工匠选树活动要向非公企业倾斜,给予地区非公企业更多机会和平台,推荐选树更多来自非公企业的上海工匠。
注重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要将生产一线的农民工纳入技能提升培养体系,制定规划,全面加强技能培训、技术练兵、技能竞赛,系统提升技能水平。
建立技能人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技能人才大数据、技能人才流动服务平台,帮助有技能的职工找到发挥一技之长、能人尽其才的岗位。
问题2:收入与付出、贡献有差距
近两年来,工匠人才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报告》对前两届部分工匠收入跟踪调查发现,2016年有57人被评为工匠时,个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约9859元,2018年为11187元,月收入增长1328元,增幅达13.5%;2017年有65人被评为工匠时,个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约10087元,现为11003元,月增长916元,增幅达9.1%。收入调研反映,上海工匠人才收入虽有提高,但其整体收入水平与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更与其自身付出及对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有较大差距。调查还显示,89%的工匠希望增加收入。
对策及建议:《报告》建议,要进一步改善工匠人才的福利待遇。加大对工匠人才表彰奖励力度,使工匠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用。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协调,建立符合工匠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补助性津贴制度和工匠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与其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相关福利待遇。
问题3:被关注度不够
上海工匠选树活动开展3年来,已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宣传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热潮。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该词汇也获评当年度十大热词,在全市范围掀起了宣传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热潮,但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上仍存在部分对“上海工匠”不够重视的现象。
现象1:部分企业不重视选树工作《报告》指出,全市大多数单位,尤其是多数国有企业相当重视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但也有部分单位,尤其是部分非公企业因为怕麻烦、怕占用工作时间、怕影响正常工作、怕工匠评上后要增加工资,甚至怕工匠因此另谋高就等原因,不重视工匠人才的培育选树工作。
现象2:工匠选树工作不受重视
由政府主导,工会、人社、教育、行业、企业相互协调配合、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工匠培育选树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目前市级层面的工匠选树仍然是工会独唱,没有形成大合唱。工匠选树激励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制度机制健全亟须跟进。
现象3:不重视工匠的后续培养和作用发挥
在工匠选树以后,市总工会和开放大学联合建立了工匠学院,每年举办工匠研修班。但调查显示,工匠对提高文化程度的愿望不是很紧迫,反而对一些专业知识的更新更为迫切。目前,在工匠选树中已要求工匠必须在师徒带教上有所建树。但数据显示,目前280名上海工匠中,已建立创新工作室的还不到半数。如何发挥工匠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发挥“1+1群”的效应,有效地通过建立工作室、工作室联盟等方式,有组织、有载体、有平台、有目标地在更高层级上发挥工匠作用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对策及建议:针对部分企业不重视选树工作,《报告》建议———
注重非公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级工会要聚焦经济园区、开发区,广泛开展职工素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针对工匠选树“合唱”氛围尚未形成,《报告》建议———
1.发挥各级政府在工匠人才培育选树中的主导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工商联、市企联等部门和组织联手,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协调、组织推进、督促检查,形成相关部门协同,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匠人才培育选树格局。
2.聚力汇源提升工匠选树的含金量。探索建立工匠纳入高技能人才居住证积分、积分落户、享受公租房等政策。
3.建立工匠选树层级体系。发挥产业、行业技术技能专业优势,建立上海工匠选树的逐级晋升推荐制度,建立市、区(产业)等多级多层推荐体系,真正把行业领军人物选树出来。
4.切实履行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各级工会要深入基层、深入班组、深入一线,了解掌握基层信息,推动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匠人才选树的法规政策出台。
针对工匠的后续培养和作用发挥,《报告》建议———
1.大力推进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要求上海工匠普遍建立创新工作室,发挥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鼓励开展创新工作室结对联盟活动,扩大示范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
2.探索建立工匠学堂。联合开放大学等高等院校,联手教委、人社等部门,借助社区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工培训示范点等阵地资源,发挥上海工匠的技能人才优势资源,以上海工匠学院为牵引,通过布点扩面建体系,线上线下相融合,建设一批示范性工匠学堂。
3.建立工匠人才职业发展助推计划。针对工匠人才的特点、兴趣、需求以及能力等,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帮助工匠人才对个人技能提升和作用发挥有定位、有目标、有路径,推动工匠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做工匠需要厚积薄发
综合280名上海工匠的特点,《报告》作进一步归纳总结,认为上海工匠呈现三个基本特征:
成长特征:长期在制造一线摸爬滚打、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精神特征:始终将理想信念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技术特征:扎实的技能功底和卓越的创造能力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