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95%以上,名企抢着要,走出一批上海工匠 上海职业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职校或许只属于那些成绩欠佳的学生。然而眼下,有23.4万上海学生在读的职校以及职业教育却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的学校专业让高分考生慕名前往就读,有的职校生毕业后成了技术骨干,甚至成为上海乃至国家级的工匠……职业教育蜕变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现状
123个专业,23.4万上海学生在读
“挖掘机学校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学厨师,还是新东方。”蓝翔技校和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招生广告曾经让职校、技校广为人知。事实上,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71年风雨历程,专业设置早已不限于传统技术培训层面。那么在上海,职业教育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
上海23.4万学生正接受职业教育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是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全日制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高职学院)三者组成职业教育体系。
数据显示,上海有8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约10万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0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高职学院)13所,在校生约13.4万人。其中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这些耳熟能详的学校都是中职校,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等则为高职院校。
上海职教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立交桥”已经架起
那么这些职业教育类的学校如何选择和报考?热门的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又是怎么一回事?
中职学校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三毕业生,但因为中职不同的培养模式,报考方式也不一样。比如“中本贯通”以及“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贯通”仅限上海户籍学生报考,且分数要求较高,需要填报提前批招生。如果没有被录取,考生可以在统一招生录取环节,填报其他中专、职校等。
以当下最火的“中本贯通”为例。上海学生小明如果被“中本贯通”录取,他需要完成三年中职学习,获得毕业证,然后参加转段考试。合格之后,小明就成为一名本科生,四年之后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这样的培养模式对小明来说有什么好处呢?简单说就是“学历技能双丰收”。“中本贯通”前三年以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主要是积累实践操作能力。到了本科阶段,加强专业理论基础积累,再上升到高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后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
进入职校后,有哪些专业可供选择?事实上,上海职教既有家政、养老、护理、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等民生事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聚焦重点产业和社会民生专业,也正在抓紧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中职共有123个专业500余个专业点,专业点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19.9%、78.7%,基本符合上海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要求。
在高职领域,与“上海服务”对应的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49%;与“上海制造”对应的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21%;与“上海文化”对应的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22%;与“上海购物”对应的电子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8%。
正如教育部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国850万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职校生们在这里找到了终身可傍身的一技之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脱贫减贫的重要举措。
生源
2020年“中本贯通”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8分
门槛和热度不断提高兴趣渐渐成为主导
在知乎中,关于职校有这样一些热门提问: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职校吗?事实证明,这样的老观念可以改一改了。
职业教育的门槛和热度不断提高
在上海,有23.4万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选择了职业教育。以往职校或许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庭主动选择了职业教育。
一组数据足以证明职业教育的门槛和热度都在不断提高。
2020年,上海中考报名人数为8.4万人,39所学校58个专业参与“中本贯通”招生,其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8分,上海电力工业学校分数线最高,达到了561分。
这种分数水平如果报考高中,会是什么结果?2020年,公办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为478分,民办高中里,耳熟能详的西南位育中学、文来中学、西南模范中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均为478分。
“中高职贯通”的录取分数线因各校各专业而不同,浮动在450分上下,一些热门专业也突破了500分,低于400分的院校专业所占比例很低。
选择职校,从被动到主动
中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兴趣和职业规划成为原动力。
2016年,马旭峰以590分的高分选择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中本贯通”机械工程专业,引发社会轰动和讨论。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二工大的一名本科生,为实现他最初的工程师梦想而努力。
同马旭峰一样,因为兴趣而选择职校的“00后”男生卓俊杰依旧为他5年前的选择而庆幸。他选择的是中高贯通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得益于学校专业教学引进行业大师、收藏专家授课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他自主创业,创办了文物拍卖和咨询公司,成为一名年轻的执行董事。
家长心态变了,学门技术终身受益
“职校也蛮好,学门技术一辈子受益。”从无奈接受,到主动选择,家长也在改变。
周瑛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一个妈妈。“初三起,我们开始深度了解职业教育。在我看来,要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类型。”周瑛和儿子谈了几次,发现孩子想做财务工作,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清晰的方向。
“我们选择了上海市商业会计学校的中高贯通会计专业,专业课要学五年。”周瑛说:“我觉得我把孩子送对了地方,职业教育让孩子也有出彩的机会!”
“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希望让无梦者有梦,有梦者追梦。”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张勤的这句话为职业教育写下感性的注脚。
模式
一手拿学位,一手拿聘书
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如今,一脚踏进学校门,一脚就踏入了企业门——这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企业为学生量身定制课程
2018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许栋洋选择进入学校与麦当劳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班,自此她就获得了双重身份:学生和麦当劳员工。
许栋洋告诉记者,麦当劳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近100周课程与训练方案,涵盖餐厅运营知识,包括楼面管理、盘存管理、食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业额提升以及利润管理等。
边学边实践的许栋洋进步飞快,一路从员工、品牌大使到今年8月份正式成为一名麦当劳餐厅的值班领导。
据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就业办老师介绍,企业会与学生面对面,宣讲校企合作项目,介绍企业文化,学生可以在多个校企合作对象中进行选择。毕业后,依然是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留在合作企业,也可以自己去找工作。
订单式培养模式受到企业欢迎
学生赢,企业也能赢。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让企业获得了高素质、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更获得了认同企业文化、稳定的职工队伍。
“今年12个‘现代学徒制’班,100多个学生毕业后,40%都留下来了,而且拿到了相应管理岗位的工作机会。剩下60%也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麦当劳中国首席人员官王艳伟说。
今年9月份,麦当劳中国宣布在2020年-2022年,投资超过一亿元,携手全国逾100所职业院校,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出更多的许栋洋们。
将建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在上海的职校,产教融合正在不断深入。比如,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新兴专业“新媒体技术应用”,联合喜马拉雅进行重点合作;中华职业学校“影视动画”专业借力王牌企业今日动画影视公司,推动专业产业升级;在传统工业产业领域,江南造船集团职校和上海建筑学校也与王牌企业持续携手、强强联合。
数据显示,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近万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4万余人次。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将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双元育人:建设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若干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和学校、服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就业
就业率多年在95%以上,名企抢着要
职教毕业生正成为中高端产业生力军
就业困难季,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0多位汽车专业毕业生却敲开了特斯拉的大门。职校生只能从事基础岗位?上海市医药学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的毕业生入职半年后已带起了13人的本科生团队……
上海职业教育就业情况正在颠覆社会大众对职校生的认知,职教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职教毕业生正成为中高端产业生力军。
职校生进入特斯拉能做什么?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主任李丕毅介绍,学生大多先从特斯拉服务中心的新车质检做起,熟悉车型情况后可转做维修技师,或者到超级工厂做流水线技工,以后会慢慢再晋升为服务工程师。
“我们学校今年的就业率是98.57%,与往年持平。其中80%左右的学生在上海就业,平均薪酬在5000元左右。”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就业办王独伊老师介绍说。
为何会这样?“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受就业市场影响会比本科院校小一些。”比如,该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仅与麦当劳合作,与星巴克、优衣库、永辉都有合作。
上海职业教育就业率已经连续多年在95%以上,比如,2018年的职业教育就业调查结果显示,98.46%毕业生对就业表示满意。
前景
知名工匠都有职校经历
突破发展瓶颈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
上海职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工匠
梳理近年来全国“大国工匠”、“上海工匠”名单,会发现很多工匠都有职业教育经历。全国工人的榜样李斌从技校毕业,进入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当起了小学徒,最终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已成为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代言人”……
他们从一名职校生成为工匠、高级技师,离不开自身的不懈努力,但不可否认,职业教育成了工匠们成长的基石和梦想起飞的地方。
“初中毕业那年,我选择了当时沪东造船厂技校的电焊专业,毕业后进入沪东船厂,由此踏上了技能成长之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维护系统部高级技师张冬伟2001年进厂后跟着师傅学习,钻研电焊技艺。仅4年后,张冬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
从专业提升到培养模式,上海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为上海产业能级提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上海职业院校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像张冬伟、舒辉一样的高精尖“上海师傅”。
突破发展瓶颈,职业教育还需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等问题。
职业教育承担着高级技能人才蓄水池功能,想要蕴养出更多上海工匠,上海的职业教育还需不断进步。
“上海要建设一流职教,应当层次高移、类型凸显、机制灵活、团队优异。”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邬宪伟这样说。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认为上海职业教育未来要在课程开发、办学形态创新、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突破。
针对这些瓶颈,《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落实中,提质培优,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上海职业教育,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