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记者”寻访东南气象第一哨
12月5日,《少年日报》40余位小记者来到位于洋山深水港的洋山气象站,参加由上海市气象学会、《少年日报》、上海海洋气象台共同主办的“气象走向辽阔海洋暨艰苦海岛气象观测站”采访科普活动。
汽车一上东海大桥,海洋台的技术人员就给同学们介绍海洋和海洋气象的知识,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多少,如何区分海与洋,东海大桥的长度,地球上有多少水,海水为什么不能喝,为什么说海洋是个大空调。从问题海洋是如何“发脾气”、“发哪些脾气”引出了海洋气象灾害,及海洋气象的重要性。就把小记者的心一下楸住了,恨不得马上就到洋山气象站。
冒着细微的雨夹雪天气,小记者兴奋地爬上了54米高的小洋山山顶,看到辽阔的大海、繁忙的港口和码头,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很快他们就发现要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并没有那么诗情画意,岛上的风吹得小记者们摇摇晃晃。
活动的重要任务开始了,先要集体采访沈其艳站长。海上能见度是如何观测的,怎么会知道有大风来了,要下雨了。最想知道的是,“站长姐姐”是如何从不懂气象的渔家姑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气象观测员的。她告诉小记者:“洋山气象站远离大陆、远离喧闹繁华的城市、环境艰苦,在这里工作要常年与恶劣天气相伴。成功就是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十八年前她对气象知识一无所知,开始学起了气象观测。并打心底里下决心要刻苦学习,一定要做好这份工作。做任何事情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坚持不懈”。
海上气象“勇士”费燕军老师的故事更多,我们最远的海上气象浮标站,离钓鱼岛只有150海里不到,去那里一定很危险吧?海上浮标的作用呢?出现故障怎么办?我们的“勇士”向小记者介绍了海洋气象浮标站维修,经常会遇到大风、海浪的艰苦经历。海上浮标站对摸准“大海脾气”特别重要,及时对能见度、风向、风速进行监测,有些站还对大海下面的海流、盐度、浊度进行监测,这些数据是预测大海何时“发脾气”的重要信息。预测提前了、准确了,就能避免灾害发生。所以不管遇到任何恶劣环境,都要确保浮标站的正常运行。
在气象站,每个小记者们还当了一回气象观测员,自己动手,在百叶箱测气温,用雨量量杯测量降水量。还进行了地面气象观测场和人工影响天气纸模的拼装比赛。
来自上海市盲童学校七(1)班的小记者郁芷阳说: “通过这次走访活动,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也知道了每天气象播报资料的由来,了解了气象工作的艰辛不易”。陪同她一起来的母亲说,这样的活动对自己孩子太有意义了,以后一定要让更多的盲童学生参与。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四(3)班吉腾云小记者,当天激动得凌晨三点就醒了,活动中非常积极,在与同学合作中获得地面气象观测场纸模拼装一等奖,她觉得气象观测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同时也很伟大、有趣。
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小记者们感受到了洋山气象站观测员们寂寞坚守海岛的艰苦奉献精神,要做好一份工作和学习,一定要有认真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也体会到气象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气象学会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