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日子│鸳鸯楼
▲ 视频来源:《上海故事·鸳鸯楼记》
相恋容易结婚难
如今的年轻人结婚,有独立的婚房似乎已经成为了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对于我们的上一代人来说,别说独立的婚房了,能有一间像样的房间做婚房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要结婚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房子是一大难解之题。当时的上海,三代同室、四代同堂的情况比比皆是。结婚无房,成了许多热恋青年最头疼的事情。
▲ 二层阁里捉襟见肘的婚房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由于195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孩子都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还有1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集中在这个年代大返城,结婚率就像放在热水里的温度计一样飙升。有一个数据统计,仅1981年,上海的结婚率就高达4.8%,也就是全市差不多每20个人中间就有一对青年男女结婚。但很多人只是婚姻的“本本族”,他们领了结婚证,不知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因为新房还不知道在哪里。
喜从天降鸳鸯楼
由于众多的大龄青年无房结婚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当时上海市和各区的政府决定特事特办,探索建造一批结婚过渡用房,租赁给大龄青年结婚户,也就是所谓的鸳鸯楼。普陀区首开先河,建起了全上海也是全中国的第一座鸳鸯楼——位于志丹路上的新俪公寓。
▲ 第一座鸳鸯楼今貌
这幢鸳鸯楼共有6层,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分隔为132个单间,每间房的居住面积是11.4平方米,现在看起来不算大,但是在当时却不小,关键是,这个房间煤卫独用,设施齐全,在绝大部分人还在生煤球炉、拎马桶的八十年代初期,有这么一套煤卫独用的房子可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 第一座鸳鸯楼旧貌
▲ 第一座鸳鸯楼门口旧貌
这栋鸳鸯楼于1982年8月动工,到同年的12月竣工,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为什么会建造的这么快,是因为当时很多的大龄青年等得实在太着急了。
▲ 第一座鸳鸯楼动工报道
鸳鸯楼建成后,吸引了几千对大龄未婚青年前来报名登记,但是想要住进去,有三项硬条件:其一,一定是大龄青年。其二,家中确实无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大龄青年的所在单位必须承诺在两年之内给这些暂住鸳鸯楼的员工分房,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鸳鸯楼既让无房结婚的大龄青年有了婚房,一两年后,在这里结婚的鸳鸯们乔迁新居,鸳鸯楼里又可以迎来一批新鸳鸯。
有了幸福的希望当年上海青年男女谈恋爱,基本上都是“露天作业”,兜公园,逛马路,去外滩情人墙,当然也会到电影院里去再看一遍已经看过很多遍的电影。那时的青年男女在家里既没有谈情说爱的空间,更没有结婚成家的新房。而鸳鸯楼的兴建,给无房结婚的大龄青年带来了希望和期盼。
▲ 八十年代的外滩情人墙
第一座鸳鸯楼于1983年的新年迎来了首批入驻的居民,普陀区区政府还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入住仪式。这些新人在新年里住进新房子,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开始了一份自己的新生活。虽然鸳鸯楼里的每个房间都很狭小,设施也很简陋,但它是全世界最充满爱情、最富有诗意的房子。
▲ 第一座鸳鸯楼入住报道
▲ 第一座鸳鸯楼门房间旧貌
上海从1982年建造第一幢鸳鸯楼起,到1984年,上海市各区共兴建鸳鸯楼17幢,解决了许多大龄青年的婚房问题。
▲ 长宁区鸳鸯楼今貌
▲ 黄浦区集管局鸳鸯楼今貌
▲ 金山区鸳鸯楼今貌
如今,新俪公寓还在,外观只是封了阳台和加上了空调位置,但用途上早已改为短租房。鸳鸯楼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曾经的鸳鸯楼,尽管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特事特办的一种权宜之计,但它却永远留在这座城市的住宅史和婚姻史上,成为上海人永久的记忆。
—本周故事讲完了 下期再会—
分享: 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可将本文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即可订阅。
历史文章: 关注账号以后,选择“历史文章”即可查阅历史记录。
点击“ 阅读全文 ”,观看更多往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