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口援藏20年系列报道之二:这里有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

24.08.2014  19:39

  在宗山古堡、乃钦康桑神山和白居寺的自然背景下,巨大的天地舞台铺展于观众视野。炮声和硝烟,奋战与坠崖,为我们演绎了1904年一场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惨烈战事。英雄之城陪伴英雄的人民,以不屈的意志世代守护着家园……

  记者有幸观看了一场《江孜印迹》的彩排,这是全西藏唯一的县级大型实景剧演出,同时也是海拔最高的实景演出(江孜县平均海拔4040米)。今年是“江孜抗英100周年”,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以此为契机,以援藏资金为依托,在英雄城打造4A级旅游景区,一幕幕大戏在紧锣密鼓中开演。

  早在第一批援藏时期,上海干部就挤出一部分援藏资金,筹建江孜的英雄纪念碑。当时找不到专业设计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硬是把“江孜抗英烈士纪念碑”的建筑图纸画了出来。1996年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宗山脚下。此举不仅得到了江孜干部群众的一致叫好,也得到西藏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出生于江孜的自治区副主席列确在纪念碑前感慨万分地说,当地藏族同志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你们上海干部居然想到并且做成了。2004年宗山广场落成,一批又一批上海援藏干部对英雄城倾注了感情。

  “回顾20年上海援藏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援藏项目,想方设法为当地民众谋利益。”来自浦东的第七批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县委书记孙嘉丰告诉记者:我们力争三年内使江孜县文化旅游产业完成转型升级,助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最终使群众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增加收入,得实惠,奔小康。

  加日郊老街是西藏除八廓街外唯一的历史文化名街,也是景区中开发建设力度最大的一个项目。格桑顿珠老人是沿街129户原住民之一,说起房子老人喜上眉梢:一是感谢政府。我家六代是农奴,直到解放后才分到了现在的住房。二是感谢上海援藏,让我的老房子生出钱来。记者问格桑老人有何打算?他立马说,开个藏式风情酒吧,让儿子回来打理。据了解,老街居民过去少有收入,有30%的人外出打工。如今用老人的话说:我们现在坐在金山上,还需外出淘金吗?

  英雄城里话英雄。记者采访嘎吾村书记旦增旺加,他二话没说,先卸下背着的一个蛇皮袋,张开双手一抖,稀里哗啦地,荣誉证书、奖章堆满一大桌。“献丑,献丑”,旦增书记大笑道,一脸英雄豪气,不愧为“全国科技致富标兵”!他培育出优质青稞种子,又带领全村农民一起干,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眼下,上海援藏规划建设的红河谷农业生态产业园就在嘎吾村,绿色有机餐厅将建成,这也是江孜继开发红色旅游线后又开辟的一条绿色旅游线。“机遇啊机遇”,旦增激动地将藏袍半脱,竖起食指举过头顶大声说:我完全有信心,借上海援藏的东风,把我们村做到日喀则农业第一村!

  看完震撼人心的大型歌舞实景剧《江孜印迹》排练,记者问县文广局长阿旺洛桑,“这么多演员哪儿找的?”他眨了眼睛,“就是当地的!”真难以置信,演员来自三百六十行,有牧羊女、放牛郎、泥瓦匠、家庭妇女、种地农民、茶馆服务员、擦皮鞋的……150名主要演员及100名群众演员,均由当地农牧民组成。经过几个月的专业舞蹈培训,一个个有模有样地登场了。难怪人言:藏族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阿旺局长说,实景剧的推出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群众收入。150名主要演员均已与县文化旅游公司签订演出协议,目前在排练期间每人可获100元/天的报酬,正式演出后收入还将增加。

  40岁的达瓦原在拉萨打工,他说:我干的是织地毯,一天盘腿坐10小时,下班连人都站不起来。现在好了,在家门口跳舞,可以照顾老人孩子,钱也不少,心情别提多快乐。在舞者中像达瓦这样情况的人挺多。家庭妇女卓玛,过去一直在家带孩子,现在孩子去内地上学了,土地也流转进农业合作社,她正好腾出身来加入舞者的行列。“没想到小时候瞎跳的舞,现在跳到了大舞台,而且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

  音乐再度响起,伴随着一群孩子的大声呼喝,风一样掠过草原,像一卷幕布拉开,带出果谐舞、马热卓舞和日星卓舞,各种藏族舞蹈如花盛开。歌悠扬,舞奔放,欢乐的情绪憧憬着英雄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