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暴现象明显下降 庇护中心4年仅18人求助

27.11.2014  11:43

  前天,国务院法制办就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向社会征求意见,昨天市妇联维权部透露了上海的家暴情况,上海家暴现象整体明显下降,女性维权投诉中与家暴相关的大约只有5%。

  心理专家告诫,家暴的行为模式是会无意识遗传的,并且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子女在成年后还会出现对家暴的厌恶性模仿,如果处理不好,家暴可能还会影响到三代人。

   男性被家暴也找妇联

  市妇联维权部副主任陆荣根介绍,近几年上海的家暴现象在下降,妇联开设的各类信访接待、援助热线等涉及家暴的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在4%至6%左右,而几年前,这一比例还在10%左右。

  梳理妇联接到过的家暴求助情况发现,白领等群体多会因为房产、外遇等情况发生家暴;在外来媳等群体中,则容易因生活习惯不同等产生矛盾。另外,个别男性在遭受家暴后,也会拨打妇联维权热线求助。

  不过,陆荣根也坦言,由于很多人有家丑不可外扬,或是怕泄露隐私等心理,在遭遇家暴后多会选择沉默,或者不告诉外人。来自市妇联维权部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建立的上海市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4年来仅接待了18名寻求帮助的女性。

   精神伤害或难界定

  12338女性维权公益服务电话一位专家表示,《意见稿》中关于身体伤害还比较好界定,但是提到的精神伤害,在实际执行中其实很难界定。“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等责任人很好认定,而家暴不同,家庭成员之间本身关系复杂,有感情又有矛盾,即便是勇于站出来投诉的受害方,有些人自身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精神伤害的定义、伤害的等级,是该受教育还是进行处罚等,都有需要厘定的地方。

  另外,《意见稿》中提到,监护人被严重家暴的,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但专家认为,我国监护权制度比较滞后,《民法通则》里的相关条款在很多方面也是空白。就算监护权转移,谁来实施转移,转移以后监护人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等等,都需要很多配套法律措施加以完善。

   家暴行为可能会遗传

  家暴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昨日,大陆首条妇女儿童公益心理热线“维尔福热线”负责人周美珍表示,家暴的行为模式是会遗传的。从行为主义者理论来说,很多家暴成员一开始是不接受的,但时间长了会开始接受,最可怕的是,这些家庭成员结婚后,可能会出现厌恶性模仿,在遇到冲突无法更好解决时,会采取暴力行为,“小时候父亲打母亲,或者父亲打自己,长大后自己结婚后也会打妻子,或是打孩子,家暴就这样遗传下去了,甚至第三代人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一种无意识植入的基因,家暴遗传后导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对当时自己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勾起了记忆中的家暴情绪,因为更加愤怒了,施暴者的行为可能会变得更极端。”上海时空心理咨询事务所高级精神分析师严正伟解释,“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婚姻没有安全感,女孩子今后可能对恋爱有障碍,男孩子在学校会表现出暴力行为,进而在自己的婚姻中也喜欢家暴”。

  严正伟还特别指出,中国历来有“黄荆棍下出好人”的传统,很多“虎爸”“虎妈”以为打孩子是为了孩子成长好,殊不知这也是一种家暴,对孩子成长的自信心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