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27.08.2014  07:19

  市教委今天就“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答记者问,针对网友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一一回应。

   ★问:集团内部的优质学校是否会抑制其他伙伴学校的发展?

  答: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的确值得注意的是,既要处理好学区和集团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也要处理好本集团和其他集团及其他学区之间均衡发展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集团化办学的首要目标。集团化不是将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使集团内的优质学校在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能够向新的高度攀升,并使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优质学校的水平。集团化办学是一个着眼于均衡发展而立足于提升质量的教育模式,高质量是集团化办学的生命。

  集团化办学重在校际的联合,但这种联合绝不仅是将集团内的所有学校都冠以优质学校的名称或者都戴上优质学校的光环。优质学校是集团化校际联合的核心,需要承担更多的组织协调的责任。因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领域和工作程序,以使集团活动制度化,进而取得整体优化的实效,是集团化办学既不流于形式,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制度保证。一方面,集团不是一所大学校,不能事无巨细,都由集团统管。如果名校校长变成了一位大校校长,那么,既不利于发挥其他成员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其自身领导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集团的合作领域应当突出重点,应把促进各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展教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紧抓不放,不能有丝毫懈怠。

  集团化办学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这种引领首先体现在校长的教育理念上。要把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服务于集团覆盖地区的老百姓,作为指导思想,务必取得共识;同时,又不能让集团内的所有学校都完全按照优质学校的一种模式去办,要尊重各校的发展历史、周边环境和已形成的办学特色,从而使集团内的所有学校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当形成一种集团文化,其核心是尊重──尊重每一所学校,尊重每一位校长,尊重每一位师生,尊重每一种教育创新,在集团中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管理互鉴、教研联动,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优势互补,互促共生,必将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问:学区内、集团内伙伴学校校长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答:上海已经出台校长专业标准,无论是否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校长都是按照既有的校长专业标准进行管理。校长的职级、待遇、晋升渠道等不会因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而受到阻碍。相反,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后,上海市将通过政策制度设计改变以往校长单打独斗的局面,鼓励学区内、集团内的校长之间就办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共享智慧,为校长提供同伴交流支持的平台,促进伙伴学校校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例如,七宝教育集团,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一大批年轻校长迅速成长,并向教育集团外输出。可以说,学区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是优秀校长的孵化器,而不是校长职业生涯发展的拦路虎。

  ★问: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能缓解择校?

  答: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上海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体现的是政府办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责任归属,把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办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治本”之举。

  择校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教育系统外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随着近年来上海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当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主要已不再是硬件资源配置的差距,而是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差距。这是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的原因之一。无疑,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学校间内涵发展差距,是缓解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聚焦重点是区域内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旨在通过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创、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智慧传递,重点实现学区内和集团内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从而有助于缓解择校。

  ★问: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的问题,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多年实践证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并不缺少一般的授课教师,而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配置上存在着校际差异。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近年来在师资流动尤其是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方面取得了经验。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将以骨干教师柔性流动为主,即教师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流动到其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广和创造。

  学区、集团内部师资流动之后,学区、集团内部校际之间联合开发建设课程、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设计活动将更多、更有效,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意识和氛围将得到增强,加快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形成学科高地,促使中青年优秀教师敢于冒尖、脱颖而出。

  ★问: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

  答: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一种“缩小差距,尊重差异”的优化组合。在不改变原有所有权、不防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区内、集团内所有学校获得伙伴学校校舍场地、设施设备、课程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权,实现“不求所有,但求可用”,这样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受益面,从而获得尽可能大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对于各个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区化、集团化有助于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最突出的特征是学校抱团发展,学校作为一个集体中的个体,既享受集体带来的资源优势,也为集体贡献着自己独特的办学智慧。即使是原来办学相对优质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从伙伴学校那里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区内的学校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人员流动、课程共享、活动交流等,产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效果,不但不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反而会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促使每一所学校朝着优质的方向发展。

  ★问:集团化办学是否会抹杀伙伴校的个性,导致教育的同质化?

  答:集团化办学不是办连锁店,不是简单复制学校办学模式,而是一种新型学校组团发展模式,各校借助集团这一平台,激发办学活力,促进主动发展。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集团化办学是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的经验辐射与协同创新。借助集团协作的力量,帮助学校回归育人为本,关注每个具体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是集团化办学的价值追求。因此,集团化办学会提升伙伴校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认知与满足能力,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其次,从管理模式上,集团化办学倡导因地制宜,根据集团内伙伴校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需求、集团战略目标等条件形成集团运作方式,如一体化管理、紧密型联盟等。各种管理模式的共同点都是着力培育学校主动发展的能力,如适切的办学理念、高效的管理、有效的教学、专业的教师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区县或者每一所优质学校都可以集团化办学的,应该满足几个要素,一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管理能力的校长;二是具备输出、辐射和调配的人财物资源;三是在老百姓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四是学校内部有投身改革的群体意愿等。  

  ★问:如何将集团化办学与学校特色发展结合起来?

  答:首先,政府将学校特色建设作为对集团化办学的要求,将学校特色发展情况作为评价集团化办学效果的重要维度,引导集团重视和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其次,集团化办学既要重视集团教育自身特色的形成,也要整体规划集团内各校的特色发展,并利用集团有利的资源优势予以保障。

  第三,集团化办学本身主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再生过程,它要求各伙伴校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奠定各自的办学优势,并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移植再造、合成创生、差异布局等策略,提升伙伴学校的特色培育能力。

  ★问:集团内部的理念和课程设置问题

  答:首先,理念引领与课程建设是集团化办学的重要特征。

  在当前上海基础教育发展阶段,教育集团既承担着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任,也是教育集群与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应该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因此,教育集团是以先进教育理念的共享为基础的学校共同体。集团内部教育理念建设是集团发展的重要任务。集团内部教育理念建设可以通过集团战略规划做顶层设计,构建集团内部多层次学习—实践—研究体系,渗透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与环境文化中。

  其次,集团化办学的课程建设是“和而不同”。教育集团在课程建设上应该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让集团内所有伙伴校都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经历。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上,教育集团通过内部研修合作平台与专家指导资源,切实提升各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校本课程特色培育上,教育集团通过集团课程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引领、特色教师培训跟进,以及更灵活的学生跨校选课等举措,扩大优质课程受益面,打造全面多样、品质上乘的特色课程群。

  在课程研究与创新上,教育集团通过内部课程开发与研究合作平台的建设,进而推动学校课程的改进与创新。

  ★问:怎样评价学区化、集团化的推进质量?

  答:对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质量进行评估,首先,在评价要素上,要以上海的“绿色指标”为依据看集团(学区)内全体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要看变化因素,主要是集团(学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增长情况和学校差距缩小情况。第二,在评估方式上,在以往教育评价的基础上,着力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并逐步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工作纳入对区县考核的指标之一。第三,在评价主体上,引入第三方机构,围绕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开展老百姓满意度测评。

  ★问:如何对集团、学区的办学与运作进行评价?

  答:加强对集团和学区内部办学情况和实际运行的评价,是深化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的重要手段。对集团和学区办学运行情况的评价,将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静态和动态结合。在评价要素上,首先是规划的评价,透过规划评价集团、学区的定位、目标、举措、机制和保障等整体设计情况;其次是实施过程的评价,着重看规划执行情况、问题解决的举措和经验等;然后是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教师和学校成长与发展情况,尤其是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绿色指标等评价学生的成长进步。

  二是整体与个体结合,既看集团、学区整体发展,也看集团、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纵向进步。

  三是自评与他评结合。市教委等市级有关部门将通过多种方式对全市的集团、学区进行评价,建立激励引领机制;区县也对本区内的集团、学区办学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促进提升;同时面向家长、社区开放,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评价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