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最终方案确定 美国"三球"设计胜出[图]

19.12.2014  10:57

 
充满宇宙感的美国“三球”胜出

      东方网12月19日消息:经过一番仔细推敲,将坐落于轨道交通16号线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筑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充满宇宙感的美国“三球”胜出。据悉,上海天文馆明年开工,预计到2018年,上海又将添一座科普大馆,它也是继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后,上海科技馆“三馆合一”蓝图的收官之作。

   一眼就能看出是天文馆

  今年初,上海天文馆建设项目获得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立项批复,标志着经过两年多筹备的上海天文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随后,天文馆向全球广发“英雄令”,征集建设展示方案,最终从中、美、英、德等国内外13家设计单位中相中了两个展示方案。

  最终建筑方案的角逐,在美国“三球”和法国“撞击”中进行。美国方案将三球运动的天文概念抽象成上海天文馆的建筑结构,寓意地球、月亮和太阳三者间的轨道关系,观众走入其中,犹如置身无穷运动与变化的宇宙空间。而法国方案则将上海天文馆设计成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故现场”,星球碰撞,金光四射,以提醒人们:看似遥不可及的宇宙“大事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把两套方案给专家和普通市民看,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三球’。”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林清说,“这个设计方案让人一看就认出是天文馆。

  和“撞击”相比,拥有流畅弧线设计的“三球”显得宇宙感十足:在建筑的最高处是一个倒扣穹顶,在这里如同置身于山谷之中,欣赏夜空会比在平地更有感觉;“三球”中有一个是球幕影院,它下面有个环状结构,在光线下会投射出不同的光环,有时是圆形,有时缺了个角;绿化带也被设计成弧线形的,象征着构成银河系的三大旋臂……

   在展示理念上有所突破

  与建筑方案征集同步,天文馆的展示方案也在逐步形成:这部“宇宙大戏”由家园、宇宙和征程三部分组成,家园讲述的是地球和太阳系的故事;宇宙则用光和引力的概念串起,会介绍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以及到目前为止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在征程中会加入人的角色,着重刻画在宇宙尺度下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发展。

  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86公顷的上海天文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在展示理念上也有所突破。林清告诉记者,大多数天文馆是一个以天象厅为核心,附带少量展览的场所,人们来到天文馆,常规参观方式就是坐在椅子上仰头看天象仪模拟出的星空,但上海天文馆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各种丰富的展示,展示手段也更加多样。

   让更多人开始仰望星空

  因为小时候去过天文馆,从此对宇宙产生了兴趣,这就是一座天文馆如何“不露声色”地影响着一个城市。上海人对天文的“不感冒”或许正是因为缺少了一座天文馆。

  在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天文馆专家咨询会上,林清就天文馆的布展方案征求了多位院士、专家的意见,基本得到认可。林清告诉记者,听说上海要建天文馆,天文界同道都很兴奋,这是中国第二座天文馆,“不管多大牌的专家,有关上海天文馆的活动在大家的行程表中都是‘优先级’。我们都想通过一座场馆的建设,让更多人开始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