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手绘植物地图”——美术学院跨学科联合大作业项目跨学科联合大作业项目暨展览
“上海大学植物地图”是上海大学跨学科联合大作业项目之一。其各项工作,从今年四月份开始策划,至十一月举办展览,共历时半年有余。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史论系的胡建君老师、夏天雨老师以及团委的何磊老师。
在老师们的部署下,课堂讲学、实地勘测、户外采风等各个阶段井然有序地开展,我们身边的自然、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以自然教育的形式,循序渐进地渗透到了诗词格律、艺术传媒、美术史、艺术的故事等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来自美术学院、文学院、音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各个专业的六十多位同学,各尽其长,都积极参与其中,并陆续完成了他们的植物手绘作业。
尤其在美术学院,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史论等各专业都投身其中。最终收集而来的六十余幅作品,就涉及了白描、工笔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其中有不少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之作。
此外,文院中文系、美院史论系的同学还为植物写了诗词,设计系的同学为植物标签做Logo,音乐学院同学为植物谱了歌曲……这些丰富多彩的成果,皆可见这次自然教育的成功,以及同学们的用心。
以上各项工作完成之后,由虞桑玲同学制作文字版植物地图,王亚腾、姚璜呈两位同学执笔完成手绘版植物地图。胡建君老师还联合书籍装帧设计师金嵘,主持策划了项目配套的《诗经植物笺纸》,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于2015年10月正式出版。
项目背景:
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占地面积100万m2(1500亩),其中绿地面积多达59万m2(885亩)、水面面积80亩,绿地率为59%,绿化覆盖率高达65%,校内绿化植物品种多达260余种,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花开不断,为校内学子以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休闲场所。然而我校绝大多数绿化植物没有铭牌标识,教职工、学生们将垂丝海棠误认为樱花,将榆叶梅误认为杏花,以及遇到喜欢的植物却不知名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们认为,校园绿化不仅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融入课堂教学。同学们在上海大学学习生活,如果在适当的地方设立植物标识牌,并通过网络发布电子版上海大学植物地图,在校园中发放手绘上大植物地图,让大家在课余饭后,耳濡目染地了解一些关于植物的文化与知识,将诗词、摄影、手绘、植物学、博物学与课堂教育融汇一体,赋予校园绿化以一定的教学功能,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更能激发起学子对于母校的热爱,培养对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的认同,并同时提升美术史与文学修养。这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上海大学提升校园文化的双赢之举。
项目简介:
本项目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发起,三个学院的若干教师组成教师团队,指导同学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我们于2015年4月至7月期间,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百余种,根据其自身特性、地理位置等,通过白描、速写、摄影、生物图谱等形式,绘制出一幅内容详实的《上海大学植物地图》,另外配合网上地图与相关宣传,介绍校园各个方位绿化植物的名称、科属分类、地理分布、生态意义、经济价值等,并结合古典诗词、节气等,与美术史相连接,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涵义与审美内涵,赋予校园植物以新素材的形式,深入我校教学文化。并使该项目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使大自然与整个校园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
结语:
复兴博物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在自然中体悟生命的意义,我们来自草原与山川,也必将在那里回归心灵的安宁。复兴博物学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我们将用一生时间去成就,而启程就在当下。我们朝夕相处的校园植物就是很好的学习观察对象。能识草木鸟兽之名,并赋予其美术史与文学史的内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件以小见大的十分有意义的事。
在学科越分越细、越分越多,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局限于一隅之间、一室之内的同时,博物学这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渐渐的远离了公众的视线,曾一度如同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古老而了无生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有了隔阂。然而,对自然的亲近和学习能够让人切实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妙,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生物都有她自己的故事。当我们的目光捕捉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细细观察她们,将会惊喜地发现一个色彩斑斓,生生不息的新世界。这个世界,就在你我身旁、心中,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静下心来,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