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资研发中心已有388家 占中国内地比重约1/4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要素将沿着高效率的轨道向能产生高效益的地区加速流动,而上海,正在成为对接这种“流动”的强磁场。8月10日从市商务委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外资研发中心已累计达388家(其中,独立研发中心229家),占中国内地比重约1/4。今年1至6月,又有高通企业管理(上海)、艾仕得涂料系统技术研发(上海)、上海立足生物科技、上海康鹏化学、费森尤斯医药研发(上海)、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上海)和美药典标准研发技术服务(上海)等7家外资研发中心获认定。
据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外资研发中心主要布局于信息技术、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全球最大的15家制药企业中,已有辉瑞、礼来等7家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大大提升了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以诺华、陶氏化学、思科等为代表的外资研发机构投资规模都超过1亿美元,且均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准。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已占全市一半左右。
不仅是数量、投资规模的攀升,外资研发中心“能级”也在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上海“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接口”。截至目前,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有30余家为全球研发中心,15家为亚太区研发中心。其中,通用电气(GE)上海研发中心、杜邦上海研发中心、联合利华中国研究院等均为集团在全球布局的最高层级研发机构。霍尼韦尔提出“东方服务世界”战略,上海的研发中心从“服务中国”向“服务全球”升级。目前,它已将180余项研发成果推向全球市场,涵盖自动控制、智能楼宇、安防、汽车涡轮增压等众多领域;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药品、膳食补充剂及食品标准制定机构之一——美国药典委员会(简称“美药典”)宣布,最新的、战略性的“全球食品卓越中心”正在筹备中,未来它将不止做中国业务,还将涉及全球的食品标准业务。
外资研发中心集聚有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通过“知识溢出”效应,还带动本土人才和本土企业的创新,成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索尔维上海研发中心通过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并联合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带动本土科研院所深入参与国际创新交流合作;罗氏制药与协和医院、华山医院开展合作,针对人才紧缺专业联合培养了9位博士后;GE中国研发中心与上海交大成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强生公司在药品基础研发阶段就寻求与本土中小企业开展合作,着力打造和完善创新生态链,促使药明康德等本土科技型企业逐渐脱颖而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