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民体质公报:跑步成沪上第一运动
今天是2015年最后一天。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上海市民体质继2005年、2010年两次“夺冠”后,第三次夺得国民体质“大金牌”。调查显示,跑步成为上海市民锻炼的首选,并取代足球、篮球等传统项目,成为上海第一运动。
据中国田协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共举办官方注册的马拉松赛事116场,平均每个周末有两个以上马拉松比赛。而在上海,跑步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参与跑步的百姓人数屡创新高。在昨天公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6至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长跑、羽毛球和足球,其中,参加长跑的人群占37.2%,居排行榜首位;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经常参加锻炼的项目依次是“健身走”、“跑步”等,人数百分比分别是68.1%和25.3%,远远高出羽毛球等项目。
“这一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全市实际情况。”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说,“体育锻炼人数的增加和市民体质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强烈的内在逻辑关系。”据悉,市体育局公布的数据覆盖全市17个区县,分6至19岁儿童青少年和20岁及以上人群,共调查有效样本11900份。“调查显示,在所有受访市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与5年前相比,上海市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比例大幅上升,特别是跑步类项目,提升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兴趣。
在上海,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为一张国际名片。在跑步热的驱使下,上海的体育消费群体发生巨变。在有体育消费的20岁以上人群中,购买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93.5%,人均花费约538元。“跑步经济”开始大热,购买跑鞋的人群迅速增加。而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中国运动品牌在跑步热潮的驱使下集体复苏。两年前,很多运动品牌还在为库存过高、业绩衰退烦恼,今年却被跑步这块“馅饼”砸中。很多国际一线品牌看准时机大举进军跑步市场,各种跑步装备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是由市体育局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联合展开的。公报中,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定义,是指平均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且达到中等强度(中等强度是指开展体育锻炼时“呼吸、心跳加快、微微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