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周日气温会明显上升 还有一次降雨过程

20.07.2015  12:08

  据《劳动报》报道,入伏已一周,高温却始终没有出现。记者昨日从上海中心气象台了解到,从目前预报来看,截至下周四之前,申城气温始终是“温吞水”,基本没有可能越过高温线。今年的高温日已经创下1999年以来最晚诞生的纪录,对此专家表示,主要有三大因素导致申城入夏后气温明显偏低。

   高温日突然“”了

  出梅之后,高温便会随之而来。这是不少市民对夏季的一贯认识。然而,这一“规律”在今年被打破了。自从7月13日入伏出梅以来,上海居然没有出现一个高温日,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奇怪。

  蝉鸣声声聒噪,阳光早早登场,昨日早晨全市最低气温普遍在23-24℃上下,9时大部地区气温已升至26-28℃。出梅入伏后的申城,迟迟未遭遇盛夏本有的暑气逼人,倒是早晚25℃左右的气温,让人觉得挺舒适。

  数据显示,上海今年自5月29日入夏以来,还未出现达到或超过35℃的高温日,6月12日徐家汇站最高气温攀至34.8℃是目前为止今年夏天的最高温。而自7月1日至7月18日,本市徐家汇站也仅出现了3天最高气温超过30℃,其中出梅当天的7月13日33.8℃为最高。

  33.8℃就能成为气温“状元”,这在申城历年气象史上可谓极其罕见。2013年的7月,上海曾一口气在1个月内连续诞生25个高温日,更是以40.6℃的气温刷新气温纪录;去年的7月一度堪称“凉爽”,但也诞生了5个高温日,其中首个高温日在7月12日出现。

  然而,今年截至目前,申城丝毫没有高温日出现的迹象,这也创下了1999年以来的最晚纪录。据了解,1999年时申城遭遇罕见凉夏,全年只有1个高温日,还是诞生在9月。

   三大原因导致高温歇火

  如此“风凉”的7月天,从历史记录来看也并不多见。以徐家汇站为例,今年7月1日至17日,平均气温为24.3℃,较常年同期显著偏低。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气象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初夏上海出梅后,会转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晴热少雨的天气。但是,今年上海出梅后,由于副热带高压主体偏东偏南,且强度偏弱,上海多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位置,云系较多,不利升温,少晴热天气。此外,今年初夏,东北冷涡较为活跃且位置偏南,有利于冷空气向南扩散影响,近日中高纬环流形势依然有利冷空气南下。加之上海近地面风向以偏东或东南风为主,夏季海上来的清凉空气会在一定程度遏制气温的上升。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以及风向条件这三大原因“三管齐下”,造成了上海近期气温显著偏低的情况。

   周日气温会明显上升

  本周,上海多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或雨带边缘位置,云系较多。周初仍有短时阵雨,周中多云为主,周末还有一次降雨过程,气温多在25-31℃之间。周日,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西伸,本市气温将明显上升。

  据了解,申城史上最晚曾在9月出现高温日,例如1947年9月27日申城就出现过35.9℃,而2005年的9月21日也曾出现过35℃的高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