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在沪召开新闻发布会 闻大翔副主任发布上海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工作情况

19.07.2018  23:04

  7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上海召开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新闻发布会。上海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介绍了上海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为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当前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建设。医疗服务作为“四大品牌”之一“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其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全过程的的永恒主题和必然要求,上海坚持把医疗技术能力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医疗质量水平作为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的基本底线,双管齐下,不断改善群众就医获得感。

  在医疗技术能力方面。上海坚持以项目为形式,推动学科和专科能力建设。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启动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从2001年起,选拔建设了35个临床医学中心;随后陆续开展了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重中之重等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多年建设,本市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成效明显,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位于全国前列,血液病学、内分泌学等16个优势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5家单位获得16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和技术:

   中山医院 内镜中心诊疗量突破十万例,位列世界第一,且拥有多项国际首创技术,如首创在消化道黏膜下用内镜切除肿瘤,首创在人体食管黏膜下打通“隧道”开展肿瘤切除,首创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

   华山医院 神经外科不仅在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在外科术式和脑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突破,尤其近年来“颅内外脑血流重建术”的创新,使我国难治性动脉瘤治愈率达96%(发达国家均低于90%);全切除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也明显改善。

   瑞金医院 血液科将用“砷剂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白血病”这一成果转化为全球认可的“上海方案”,成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并使该疾病的5年存活率从70年代的10%-15%,提高至目前的94%,缓解率达到97%,死亡率降为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也让该病的次均治疗费用大幅度降低为3.8万元人民币(欧洲约为8.5万欧元)。

   仁济医院 肝移植团队共实施了小儿肝移植术1424例,占全国总数42%,年手术量连续七年位列世界单中心医疗体第一,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0%和89.3%,优于欧美国家顶尖移植中心的86.9%和80.9%,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儿科医院 于2002年率先建立了“院前评估-院际转运-急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救治网络,16年来共计转运救治危重新生儿近万余例,实现新生儿转运途中零死亡,并创下多项中国第一,如转运我国体重最轻双胞胎早产儿、航空超远程转运距离7000公里的新疆维吾尔族病人等。

   儿童医学中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中心之一,年心脏直视手术超3700例,复杂手术占比超过60%,手术总成功率大于98%,专科诊治规模、技术、质量均已接近或超过欧美同行先进水平。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 正式运营三年以来,收治病例数已接近全球运营5年以上的同类粒子治疗机构的水平,可收治近40种肿瘤疾病,粒子治疗的临床标准已拓展至56项,其中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碳离子射线再程放疗的粒子治疗规范,已成为鼻咽癌粒子放疗领域认可的国际标准。

  临床技术能力也直接带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本市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8项,占全国卫生系统该奖项的28.3%;肿瘤免疫与癌基因组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用于腔内治疗的主动脉新分型、多项靶向microRNA的体内干预治疗等技术均为国际上首次提出;培育出了包括心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肝肿瘤外科、口腔科等领域34名两院院士,基本覆盖主要临床专业。

  在医疗质量水平方面。 一是以质控组织为单元,实现质控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上海于1985年在全国率先开始了组建质控中心的探索,并于90年代开始大规模成批组建,由此逐步形成了“行政支持、专家管理”的专业质量管理模式,至今已在市级层面共设立了61个专业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基本实现专业全覆盖;在区级层面,16个区建立了近400个质控小组。由此构建起了涵盖临床、医技和管理三大门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区两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二是以质控标准为准绳,实现专业质控“标准化、规范化”。 各质控中心着眼本专业质量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形成质控思路、制定质控制度、设计质控标准。截至2017年,发布的质控手册、标准、临床操作规范已达到52种,基本覆盖了所有专业;同时,开展全覆盖的质控培训,近5年来质控中心年均开展培训近200场,年均培训近30000人次。 三是以质控督查为手段,实现质量监管“多维度、无死角”。 督查形式上,各质控中心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质量控制,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建立了覆盖830家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质量安全预警系统,远程采集医疗机构质控数据并进行比对分析,基本实现实时质量控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覆盖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并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定期发布典型案例预警信息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督查范围上,市级质控中心的质控范围为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疗机构、100张床位以上的社会医疗机构,其他医疗机构由各区质控小组覆盖,实现了质控“无死角”。 四是以加强保障为支持,实现质控体系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 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专门从事质控中心管理和服务的事务性机构,形成了“行政部门-事务中心-质控中心”的组织管理构架,对各个质控中心的统筹协调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对质控体系给予充足的人力和经费保障,每个质控中心配备1-2个专职质控秘书,近五年投入运行经费近亿元。

  凭借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双重支撑,2017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2.73亿人次、出院人数419.73万人、手术服务230.00万人次,分别比“十二五”初期增长35%、56%和100%;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6.4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全国为9.8天);同时,上海医疗领域“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立足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39.29%为非上海常住居民,是国内患者流入最多的城市。上述成果最终体现在上海市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37岁(其中女性达到85.85岁,男性80.98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常住人口婴儿死亡率3.71‰,三大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并居于全国领先水平,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基础。

  下一步,上海将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对标顶级全球城市,以保障质量和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效率和水平为目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以及研究型医院,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为打造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医学高地做出新贡献!

上海隆重表彰五“十佳”优秀医务工作者庆祝首个“中国医师节”
  广大医务人员为保障2400多万上海市民身体健康和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均期望寿命从72.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