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新机制解儿科医学人才之困

24.02.2016  10:23

据专家估算,随着“全面两孩”政策推行,我国每年增加的新生人口会在300万到800万之间,每年新出生人口总数将超过2000万,这对儿童保健工作和儿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悉,学院儿科学教学团队发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的优势,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临床医教研平台,前瞻性实施儿科学学位点建设,创新性构建儿科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项目,这一项目为期4年,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儿科专家桂永浩教授领衔,以建设国内一流儿科医学学科、培养高质量儿科临床医学人才和儿科青年科学家为目标,注重医学生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以及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儿科学在该创新计划中“零的突破”,至今保持着沪上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唯一儿科学学位点的“纪录”。

——打造精品教材、制作精良课件。由桂永浩教授和郑珊教授主编的《儿科学》《小儿外科》入选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电子书包数字化教材《儿科学》将于今年3月上线,在全国10余所高校投入使用;《儿科学(英文版)》《儿科学案例分析(英文)》等外文教材相继出版;制作了一批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授课课件,内容涵盖儿科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神经、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新生儿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小儿外科、儿科急救、儿童保健等;30余名高年资医师耗时1年,制作“儿科学教程”“小儿外科学”等4门多媒体课程课件,共136学时。

——建立现代化考试中心、培育优秀导师队伍。引入考试软件,组建儿科试题库,并启用试卷的统计分析、评价、反馈和导向功能;制订儿科医学人才“腾飞计划”,设立教师队伍专项培养基金,每年选拔15~20名青年骨干出国(出境)进修;导师考核结果与招生资格挂钩,激励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导师队伍。

与此同时,依托复旦儿科论坛、海外专家讲座、国际性研讨会等学术平台,引导医学生及时把握和跟踪学科前沿新进展。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儿科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儿科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仅是“儿科学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一项目。长期从事医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汪玲教授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在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设立“儿科学方向”。未来几年内,争取将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在学校招生计划中单列,每年招生人数预计达到30名左右。此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结合“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将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纳入其中。

记者还了解到,面对儿童医疗需求逐渐提高的新形势,2014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牵头,联合提供儿科和新生儿科服务的近10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组建了“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各成员单位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信息共享四个方面开展合作,提供“高水平、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同样提供“高水平、同质化”诊疗服务的还有一个医疗联合体,那就是2015年10月成立的“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由提供妇产科服务的复旦大学12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而成。

据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加强儿科医生队伍建设,改善儿科医务人员执业环境,薪酬分配政策向儿科倾斜。同时,加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儿科方向)教育,适时扩大儿科类招录规模,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加大儿科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按需开展临床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全科医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儿科强基层”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