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成本下降低于全国 多重因素推动
■本报记者 徐蒙
中国实体企业经营成本问题备受关注,上海情况如何?最近,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中成本为79.9元,同比下降1.2%,比全国低了5.6元。
众所周知,上海地价租金、劳动力价格、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受成本制约,制造业占GDP比重在持续下滑。可为何全年统计中,“上海制造”成本占比反而比全国低上不少?这组令人有些意外的数据,是否与一线企业经营者的感受一致?
对此,本报记者访问统计部门、相关企业和产业研究者,探求当下“上海制造”成本占比下降的真实原因。
多重因素推动成本整体下降
去年“降成本”成为中国经济热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中的成本”,这一反映企业经营成本的统计术语,屡屡出现在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会上。
“这里说的‘成本’,指的是企业主营业务的成本。”统计专家介绍,它主要包括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
统计专家补充,“成本”前加上了“每百元主营收入”,表明该数据显示的是企业主营成本在主营收入中的占比。“因此,该数据下降,可能是企业的主营成本下降,也可能来自主营收入增长,去年上海两方面同时出现积极的变化,使得该数据降幅明显扩大。”
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0.8%,原材料价格总体下降,部分抵消了劳动力、土地租金等价格的上涨。去年上海政府部门切实为企业“降成本”,社保费率下降、用电价格下调等措施落地,均对成本下降产生积极影响。
“上海工业企业,普遍对危机有充分的认识,去年一些领军企业花大力气优化管理和生产流程,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统计部门指出,去年上海的钢铁、石化、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军企业成本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比如,宝钢股份在去年年初“钢铁寒冬”中定下削减40亿元成本的“大目标”,通过人员机构精简、管理成本削减、产品结构调整等途径,最终全年实现降本58.5亿元。当全年钢铁行业价格回升、需求回暖之后,公司降下来的成本随即转换为利润空间,全年利润创近年来最佳水平。
“上海工业企业成本下降,与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征也有高度关联。”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刘明宇指出,相比全国,上海工业经过多轮转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转移或被淘汰,留下来的大型企业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因此,相比人工成本,财务成本对这些企业的影响更大。
“上海金融机构丰富、要素市场集中、融资渠道多样,金融创新工具可以为大型工业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资金周转效率。”刘明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