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药市场监管攻坚战已经打响……

13.12.2016  17: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根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我国每年要使用农药140多万吨,其中主要是化学农药,占世界总施用量的1/3。农药是事关农业生产,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生态环境,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的特殊产品。按照上海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环保与生态的功能已日益凸显,同时对农药质量总体可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截至11月,检查农药生产经营企业2784家次、农药标签5814个次,查获非法生产经营农药产品81.75公斤,查处农药案件75件,199张责令整改通知书,12000份“关于停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告知书,立案查处31起,罚没款100231元……”

这是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农技中心”)在今年本市农药市场整治中的工作“台账”。对于本市860家农药经营单位(门店)的存量来说,其整治覆盖率已然不低。据估算,加上各区农业执法部门对本辖区各类农资经营场所的检查,覆盖率已达到400%。

然而,即使在如此频繁的检查和高压执法力度之下,仍有人选择铤而走险,顶风作案。农业部办公厅通报2015年第三批农药监督抽查(以下简称《通报》)结果显示,上海德诚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115分公司、135分公司、88分公司以及上海绿之源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第50分公司、上海农格旺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第13分公司、上海云湖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第一经营部等单位,涉嫌经营两种以上假劣农药。

对此,上海市农业执法部门在2016年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在回答记者关于当前本市农药市场监管形势和任务的问题时,奋战在上海农药市场执法最前沿的农技中心执法科科长叶海龙坦言,“仍旧困难重重”。

        农药市场“”在哪儿?

“《通报》中被点名企业和产品,90%来自流动商贩和小批发商。”叶海龙介绍,“而在监管中,问题最大的也是这些流动商贩和小批发商。”据了解,本市农药生产企业共17家,应该说监管难度不大,质量也相对容易把控,但其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比并不高;外省市农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则在上海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产品质量难以把控。

据介绍,本市农资市场呈现“一少二多”特征:本地农资生产企业少,特别是农药、肥料主要以外地产品为主;农资异地配送增多,由于农资市场开放和农资批发经营企业扩张,跨省异地送货逐渐普遍;农资异地采购增多,随着本市郊区土地流转推进,外地农民来沪种地比例较高,外地农民异地购买农资入沪现象增多。无疑,“一少二多”特征使本市农资质量隐患陡增,给农资质量监管以及纠纷调解增加了难度。

与此同时,“‘假连锁’现象仍然存在”。叶海龙介绍说,“假连锁”即变相租借执照,同时又跟单体店一样独立进货。根据《上海市农药经营使用管理规定》,农药零售连锁企业必须实施统一配送,分支机构门店不得独立购进、代销农药。但是根据农技中心目前掌握的数据,本市农药连锁企业17家,连锁门店550多个,截至7月中旬,能够达到统一配送的仅有6家,配送率高于50%仅1家。

另外,农药产品隐性添加的现象也难以杜绝。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原有的农药产品成分会渐渐失效。近年来,病虫对农药的抗性上升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农技中心监测发现,水稻、棉花、蔬菜主要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性水平显著上升,如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都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小菜蛾、甜菜夜蛾抗药性快速上升。不光是杀虫剂,因长期单一使用除草剂带来的杂草抗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此,农药生产企业会在农药产品中添加新的成分。而添加新成分的农药产品,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审批过程。农药生产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往往选择逃避审批环节,私自在农药产品中添加未登记的成分。在通报的不合格样品中,涉嫌假农药(标明的有效成分未检出或擅自加入其他农药成分)212个,占抽检样品总数的10%。

        专项整治“”什么?

针对本市农药市场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农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通知》(沪农委办〔2016〕3号)的要求,市农技中心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

在专项整治期间,各区县对辖区内农药生产、批发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对全市农药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完善一店一档制度。市农技中心组织浦东、宝山、奉贤、青浦、松江、闵行、崇明、金山等区县种植业执法部门,对全市18家规模较大的农药批发企业、农药连锁企业总部所经营的农资产品进行了源头检查,将农药监管的关口前移,严把市场准入闸门,从源头上确保农药质量。整治行动共检查农药产品标签431个,合格率93.74%;检查水溶性肥料产品标签96个,合格率77.3%。与此同时,在做好例行抽查的同时,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和标签执法抽查。

充分利用农药成分检测技术和农药执法信息平台,各级农业部门采取随机抽查与指定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抽查农业部和市农委近年来在监督抽检中发现存在质量或标签问题的产品和生产、经营单位。市农委组织相关处室人员组成督查组,对全市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执法检查、查阅资料,深入9个县区随机抽查农药生产、经营单位。

据统计,在此次专项整治中,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564人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门店)1130家次,发放告知书并签订相关承诺书860份,农药质量抽检64个样品;责令限期整改199家;受理投诉14起;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0053份,悬挂宣传横幅72条;通过本次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摸清了本市农药经营单位(门店)情况:农药经营单位(门店)860家左右,数量有所下降,但还处于动态平衡中。经排摸发现,其中有13家门店为无照经营,41家门店超范围经营。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农业部、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第1745号公告,市农技中心还专门印制发放了12000份“关于停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告知书。

各级农业部门把查办案件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首要任务,严厉查处案件,认真做好案件线索的排查梳理,拓展案源渠道,及时准确把握违法证据。专项整治行动中,共立案31起,结案29起,罚没款90362元。对检查中发现的部分重大假劣农药线索,已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

        执法检查“”在哪儿?

记者注意到,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殷欧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更多的要从保障供给向生态安全转变,因此病虫害防治既要提高防治效果,也要减少防治次数和降低农药用量,防止打“太平药”。

何谓“太平药”?即只求效果不问生态。而记者在跟踪采访中发现,“太平药”实则是上海农药市场出现问题的最主要诱因。一方面,农药生产企业往往会逃避审批环节,在农药产品中添加新的成分;另一方面,农民为了追求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会选择购买这些添加了隐性成分的产品。

浦东新区农业委员会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认为,部分农户的用药意识和行为也是催生本市农药市场出现“太平药”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散户的科学用药意识不强、种植技术不够,过度依赖农药产品。比如,有菜农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忽略了农药包装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一些小宗作物登记的专用农药种类少,而病虫害多,因此农户会选择一些杀灭效果比较好的农药产品。青浦区农业委员会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也有同感,作为青浦特色农产品的白鹤草莓、练塘茭白,并没有专用药列入补贴目录,而该区的草莓、茭白种植量非常大,难免会有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超范围用药、滥用药,不仅违反了农药的使用规范,还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地方保护主义则是执法过程中的另一重障碍。“有一次,我们发现了一批假冒的农药产品,证据登记的非法产品货值有6000元,之后我们把检验结果和生产企业的有关情况通报到生产企业所在省的农业部门,但反馈过来对涉案生产企业的罚款仅为3000元,还没我市证据登记保存的货值高。”对于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叶海龙认为,这样的处罚额度和执法力度,对于造假的企业来说,起不到任何的震慑作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鼓励”。

另外,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发现,农资营销员素质亟待提升。按照《上海市农药经营使用管理规定》第六条、第十五条的有关规定,农药经营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应该配备与其经营农药品种与规模相适应的农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农药销售人员应当掌握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基本常识,熟悉所售农药的标签、说明书的基本内容。然而,本市相当比例的农药经营门店是典型的“夫妻老婆店”,实际销售农药的人员中,不乏非持证人员,即便是持证人员,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农资经营的职业道德、农作物植物保护知识、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关知识。

        农药监管“”在何方?

如何提升和加强上海农药市场监督检查质量和力度?市农技中心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

一是加强全国联动,建立农药执法大数据库,加大对问题生产经营企业的打击力度。农业执法专家建议,农资监管要打造全链条的可追溯,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应该建设一张紧密的协作网,建立农药执法大数据库,实现全国联动,发现一个假冒伪劣产品,及时上网曝光,进行全国追查,要求产品全部下架或召回没收并销毁,各地均依法严厉查处。事实上,针对农药市场出现的问题,农业部已经有了针对性的措施。2016年2月,农业部印发《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强调推动依法行政,规范农药登记管理,提高农药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水平,组建新一届农药登记委员会,规范登记程序,推进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启动老旧农药退出机制。5月,《农药产品二维码编码规则》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药产品追溯体系中的二维码编码规则进行规范而发布的标准。该标准考虑到了各管理部门管理重点不同的需要,如根据产品毒性级别的代码信息,可方便读取高毒农药的数据信息,便于高毒农药监管;根据材质类别代码信息,可以读取有关农药产品最小包装物的信息,便于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和回收的监管;对于假冒伪劣农药,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快速识别。此外,该标准的推出与企业大规模的采用,将会对农资行业的“互联网+”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假劣农资无藏身之地,为规范行业发展、扶优限劣起到积极作用,农药全程可追溯大数据有望形成。

二是加强协同合作,实现检打联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在专项行动开展期间,市农技中心与市质监局执法总队共同签署了《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合作协议》,双方从信息贡献、执法协作、会商交流、宣传培训等方面开展农资打假行政执法协作;同时,市农技中心与浙江省开展相邻区域农资市场联合整治行动,与浙江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签订《关于建立农业执法省际协作办案机制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可通过文件、专报等相互通报农业执法信息、案件办理情况;分析疑难问题,交流办案经验;加强舆情监测,通报信用建设情况等。此外,市农技中心执法科在办理相关案件、排摸相关线索时,及时与公安、工商等部门沟通磋商。金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区县农委执法大队牵头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检查。

三是建设农药投入品信息化监管平台。“上海市种植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已开发完毕,目前正在测试阶段。”叶海龙介绍说,种植业投入品监管平台紧扣种植业投入品监管的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集成应用二维码、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构建面向市区级主管部门、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农资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单位的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市农技中心已将智能移动终端发放至区县农委执法大队,并邀请平台开发人员向农业执法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四是推广农资门店评级、评星工作。据了解,上海农药市场上的农药产品中,60%为政府推荐、补贴农药,水稻基本实现全覆盖(除草剂、部分杀虫剂以外),蔬菜全市平均覆盖率达80%。而其余40%在流通市场上的农药产品中,三分之一的源头批发企业位于浦东新区。同时,在各区县中,浦东新区的农资经营主体最多,共209家农资经营门店。面对如此活跃的农资市场,浦东新区有一套成熟、全方位的管理办法。据浦东新区农委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每年开展农资诚信经营单位评级工作。对农资经营主体的资格、农资产品质量、专项检查中的经营行为以及店容店貌进行分类考核。镇级层面根据季度考核评分,区级层面结合专项行动评分,每年10月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分为A、B、C三个档次,对评定为A级、C级的农资经营单位上门复核。被评为A级的农资经营单位被授予铭牌。除此之外,该区还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来追溯农业投入品的问题。执法大队每月例行对合作社、园艺场、种植散户的农资采购情况(采购源、记录情况、保管情况、使用情况)、田间生产记录检查并开展监督抽样。在检测中发现残留中有禁用、限用或者高毒农药,马上追溯投入品,对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执法部门监督抽样,合作社自检、镇级层面定点定时进行蔬菜速测,区级技术部门常规风险监测,执法、技术、管理等多部门联动形成倒查机制。

五是加强农资营销人员培训。浦东、崇明、松江、闵行等区农委执法大队结合年度市场监管重点于年初就对农资经营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把涉农法律、标准及年度监管工作作为重点进行宣传贯彻。今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本市各级种植业执法部门与市农技中心执法科、科教信息科紧密合作,举办农资营销员继续教育培训,共开设9个班,并落实继续教育认证工作。培训内容围绕“农资质量纠纷防范及处置程序”、“农药质量判定及规范经营要求”等诸多方面,农资经营人员也由被动参加培训逐步转变为主动要求接受教育,全市共有800多名农资营销人员报名参加了此项培训。在不断落实农资经营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方面,于今年3月举办了初、中级农资营销员职业技能鉴定各一期。此外,种植业执法部门积极参与市、区蔬菜管理及技术部门组织的安全监管培训,围绕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农资产品购买使用须知等方面开展讲解。

        链接

        种植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农资监管新举措

2013年底,在积极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化的背景下,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着手开发种植业投入品监管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联勤联动、移动办公、数据共享、智能监管四大功能。

联勤联动:互通共享农资商品质量检测、案件处罚和农资黑名单等信息,有效解决监管信息零乱分散、共享渠道缺失以及监管工作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问题,避免了重复检查、重复抽检,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移动办公:支持各类移动终端,能够借助3G网络,实现农资监管市场的移动执法。通过构建农资企业库、农资产品库、基本信息库,利用条形码、二维码技术,实现实时检查判断,并具备拍照取证、GIS定位,数据实时上传等功能。

数据共享:该平台将与为农综合平台和农科热线等系统对接,实现各类平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综合利用。为农资经营企业、农技人员、农户等提供农资监管方面的可靠信息,包括农资购买、假冒伪劣农资识别、农资科学使用等信息。

智能监管:对农资产品进行编码管理,在对外销售和市场执法时,产品信息便捷地被用户读取;平台对各类企业和产品进行分类管理,能发现执法工作的重点,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为监管者以及农资经营人员提供产品过期预警、证件过期预警等信息;对各种日常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为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制订和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见习记者 曹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