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城市建设:健康促进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0月25日起,铁路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室内全面禁烟。 晨报记者殷立勤
82.75岁,上海市民人均期望寿命和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连续10余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人群健康源自城市大健康,新修订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10月1日起施行,今年1到9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02天……
作为高节奏快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上海面对老龄化、人流密集、环境质量、医疗需求增长等挑战,从政府部门到社区群众,从宏观政策到服务细节,从生命初始到耄耋之年,向着建设社会、环境、人群相谐的健康城市不断努力。
将健康融入万策
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健康城市的特大型城市,首个健康促进委员会、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奋勇争先的上海,健康城市建设也是打头阵。
让上海更清洁、更文明、更美好,经历抗击非典考验、总结爱国卫生运动经验,2003年,上海迎来了健康促进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深刻转型,宣布大力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各级政府把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列入核心议事日程,从公共财政予以切实保障,全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政府为成员单位。
如今,“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已覆盖上海45个委办局,纵深到17个区县、210个街道和5500余居(村)委会。
“健康城市建设被置于关系城市现代化和竞争力的高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全面健康成为政府的郑重承诺,成为贯穿环境、食品、医疗、教育等所有部门工作的一条‘绿线’。”
围绕解决人群健康危害因素的总目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改变个人行为方式……上海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已经进入第五轮。全市“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驾马车”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空气质量优良率、工业废弃物利用率、食品安全监测合格率等一系列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上海的控烟进程备受国内外瞩目:2009年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立法控烟;2010年成功实现“无烟世博”;今年11月修法扩大控烟范围,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世卫组织表示“热烈欢迎”。
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小组成立近10年,成员从18人增加到53人,大家做经络拍打操、参加健康知识竞赛、交流控制疾病经验。”长宁区新泾镇绿一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陈本大说。上海借鉴“同伴健康教育”等国内外预防医学研究成果,引导实施“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建设项目,源头控制慢性病危害。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立2.6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42万人参与活动。
一把控盐勺、一个控油壶、一根腰围皮尺、一个印有膳食宝塔介绍的冰箱贴……全市面向800多万个常住人口家庭全覆盖发放健康读物和实用工具,折算到每家不足4元,让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戒烟限酒、减盐低油。
跑起来,跳起来,从公园锻炼的人群,到马拉松跑道上的汗水;学起来,用起来,通过宣传和改善家居环境,开展老年人“防跌倒”项目,在农贸市场等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聚集场所提供测量血压等服务……
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晓率逾82%,成人吸烟率、饮酒率均呈下降趋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超过4成。
激活社会的健康细胞
聚焦医疗卫生行业,从患者到全人群,上海卫生资源的配置和投入,持续向公共卫生、精神卫生、母婴健康、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等倾斜。以家庭医生制度为核心,上海2015年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向居民提供便捷、连续、安全、有效的卫生服务。
放眼全社会的健康共治,从健康社区到企业、学校,社会的健康细胞正在被充分激活。健康促进,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抓手,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和民生幸福。
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延春公园成为健康主题公园,水丰路是健康知识一条街,街道辟出专门场所开展运动锻炼、心理咨询等服务,依托睦邻节、社区微信群等平台定期传播健康生活知识,“良好睡眠”“食品安全”“运动与体重”等宣传品备受居民欢迎。
做工间操、站立办公、控烟减重、灵活工作时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想方设法促进员工健康。在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孩子们做着自创的快乐乒乓操,校长楼海凤说:“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减少‘小眼镜’‘小胖墩’,我们还大力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拓宽民众参与健康之道,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提升市民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上海的健康促进创新举措屡次获得世卫组织高度肯定和赞誉。这里,是世界瞩目的大都市,更是爱生活平安舒心的美好家园,上海,正向着健康和谐宜居宜业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