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黄鱼车
简单地说,名字上就能这样理解——“三轮车”是运人的;“黄鱼车”,则是“运黄鱼”的,就对了!
当然,“运黄鱼”也是阿拉跟侬开开玩笑的!
三轮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三轮车”在上海就是专指照片里的这种人力客运车;而装货色、运东西的三只轮子的车,则另有名称,就叫“黄鱼车”。
三轮车,实际上就是旧社会“黄包车”的升级版。侬屋里厢有人生病了要上医院,年纪大的人出趟远门,或者在外面买了大包小包的东西,乘公交不便当,就会叫上一部三轮车。
三轮车师傅往往是一把年纪,他们通常会挑选不走公交的小马路骑,七兜八绕,带侬一路观光式地到达目的地。
或许是得益于过去上海城市发展脚步的缓慢、停滞,“三轮车”在几十年里,充当着这座城市的“出租车”的角色,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快速淘汰。
黄鱼车名字的由来
关于“黄鱼车”三个字的释义,我也曾求教过不少老上海,甚至还有踏黄鱼车起家的,但始终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一种说法蛮噱的:
“脱卸式”黄鱼车
在上海,“黄鱼车”有两种:
一种是“车斗”挂在脚踏车后面的,“车斗”和脚踏车可以“脱卸”的,所以,车子会有四个轮子;
还有一种是“连体”的,前头一只轮子,后面两只轮子,带一只“车斗”,不能“脱卸”。
谋生,黄鱼车
几年前,媒体上还流传着这么一个创业励志的故事:
说一位年轻人,为了贴补家用,骑黄鱼车帮别人运货,第一次骑黄鱼车赚到的168元,直到成为亿万富翁之后,都没有用掉,一直被封在一个镜框里——这个人就是九城的董事长、申花过去的老板朱骏。
“那时是大热天,从军工路要一直骑到宜山路,好像还有时间限制,装得满满的一车子货,火辣辣的太阳,你说累不累?”
“就这样,一路泥水的到达目的地,所得的报酬就是168元。”
朱老板这种还不能算作生意,90年代之前,上海滩还有很多靠踏黄鱼车起家的。
现在穿街走巷的“黄鱼车”,几乎都是无牌照的,“黑车”,而且口碑很差;但是,当年一辆“黄鱼车”是必须有牌照的。
牌照又分区级和是市级两种,区级的只能在本区范围内跑,市级的可跨区通行——所以,一张车牌,就意味着你是个体户,可以名正言顺,“扒分”!
弄堂,黄鱼车
过去的弄堂里,到处是人,堆得也随处是物什,哪里还骑得进黄鱼车?但是,即便如此,黄鱼车对于上海人的市井生活而言,依然是一件非常拉风的工具。
首先,“黄鱼车”有交关“优越性”。
首先,勿用汽油、柴油、天然气,零碳排放,绝对环保!踏“黄鱼车”,车货色,还可以消耗不少体力,赛过锻炼身体!
踏黄鱼车的派头
有段辰光,黄鱼车成了上海人弄堂里,红白喜事的专车。
邻居XX出嫁了!黄鱼车踏出去,上面装满了被子、马桶、痰盆,再加一只樟木箱;XX结婚之后养小孩了!就由她老公骑着黄鱼车,把她从红房子医院里接回来......
逢年过节,黄鱼车就更风光了!年货用黄鱼车,探亲访友用黄鱼车,那时,只要能坐上黄鱼车,就是一种荣耀、一种福气!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黄鱼车沦为了拾荒者的工具,那些人推着黄鱼车一路走,一路用高音喇叭叫着,“回收电视机、洗衣机、 笔记本电脑”......
曾经有老上海发帖回忆,去店里领过“黄鱼车”价钿的市面。
80年代,一部“黄鱼车”200多块,因为涉及到“捐照会(领牌照)”、营业勿营业、这些“搞七廿三”的事,加上踏“黄鱼车”上下班,总归有点“异样刮搭”,所以,除非是自家做生意,一般也很少在家里配辆“黄鱼车”。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