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办学30年专题展举行[图]
在上海西南的黄浦江畔,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占地近5000亩、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容纳3万余名学生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迎来了闵行校区建设30周年。历经30年跨越式发展,闵行校区为上海交通大学实现新百年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闵行校区办学30年专题展上领略了她的风采。
在全国率先启动新校区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交大在全国率先启动新校区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的诞生地徐汇校区,是国内现存的极少数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学校园。但是,徐汇校区近400亩的空间早已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快速发展的需要。鉴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海交大必须“开疆拓土”,扩大办学空间。
1983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交大建设闵行二部。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重点投资的10所大学之一,为新校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1985年7月,二部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建成第一批6.3万平方米校舍及配套设施。1987年9月,二部工程竣工,迎来首批2600多名新生入学。闵行新校区的创建及启用,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实施闵行战略转移
1998年,上海交大召开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此时,闵行校区的重要性已日渐突出,并成为学校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最必要的办学空间。在"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市"战略的重大机遇面前,扩建闵行校区,并适时将学校办学重心转移至闵行校区,就成为交大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2年,作为紫竹科学园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园区主体工程——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二期建设正式启动。
上海交通大学把发展新校区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程,彻底解决了办学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形成了交大创建世界一流的独特比较优势,开创了中国大学新校区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闵行二期建设和办学重心的战略转移,为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奠定了基础。
通过闵行二期工程建设,2005年4月,研究生教学楼奠基仪式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楼群落成典礼在闵行校区隆重举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楼群的落成是学校闵行校区二期建设的优异答卷,为学校实施向闵行校区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标志着闵行二期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2005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09周年,学校党委向全校师生员工发出闵行战略转移的动员令。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搬迁,至2006年,学校机关部处、直属单位和各大学院基本完成向闵行校区的整体建制转移,充分体现了交大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战略执行力。
闵行校区建设至2008年,共完成35个单体项目、73.5万平方米校舍建设,完成13.5公里道路建设和近100万平方米绿化工程。至2010年,一所占地5000亩,拥有教学、科研、行政、生活等各类建筑约120万平方米,兼备理工农医文多学科平台,容纳3万名学生,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绿意盎然,环境宜人的综合性大学校园已然屹立于黄浦江畔,为上海交大在21世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社会各界共同建设
闵行新校区的建设,除国家财政支持外,还受益于交大校友、海内外各界的慷慨捐助。这对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加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0年代初期,上海交大敢为天下先,在全国高校中接受了第一笔私人捐赠,建设包兆龙图书馆,开新中国高校捐赠建设的先河。1992年,学校用包玉刚先生赠款建造包兆龙图书馆的节余部分及中国建设银行的资助,在闵行校区景色宜人的思源湖旁建造了一座新图书馆。正当学校筹备落成和开馆仪式之际,包玉刚先生不幸病逝。为对包玉刚先生表示永久的纪念,特将新落成的图书馆命名为包玉刚图书馆。
随后,交大校友及社会力量的捐建,成为交大校园建设的一曲新歌。菁菁堂、光彪楼、光明体育场、逸夫科技楼、陈瑞球楼、木兰船建大楼、伍威权堂、蔡翠菊教学楼、霍英东体育中心、包玉刚健步道……在交大校友、社会各界的持续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建设成绩斐然,翻阅闵行校区建设30年的历史,是一部交通大学的砥砺奋斗史,也是一首社会各界鼎力合作建设的诗篇。
实现新跨越的新起点
随着闵行校区成为学校办学的主校区,上海交大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将学科布局调整、科技创新体系重构、管理模式变革、大学文化建设与校园规划有机结合,秉持大学校区、科学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的新理念,与紫竹科学园区、闵行区建设互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充足的办学空间和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成为交大人实现新世纪新辉煌新跨越的新起点。
2010年1月10日,我国第一家以新兴产业为主旨的研究院——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上海市闵行区政府隆重举行。上海市决定依托闵行区和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十分符合上海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旨在充分发挥现有紫竹科学园区优势的基础上,打造持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大紫竹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技术创新源和产业孵化器,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出贡献。
2015年4月,上海交大在建校119周年之际,携手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共同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核心区域位于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一墙之隔的上海沧源科技园,旨在通过多方合作,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交大用实际行动与闵行区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一起,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闵行校区的首次开学典礼还只有2000多名学生,如今闵行校区已经有学生35000多名。交大闵行校区办学30年,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各类英才10余万人,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有的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办学三十周年座谈会在交大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闵行区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化平台框架协议、深化“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合作共建备忘录,进一步开启区校联动、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闵行区综合经济实力在上海市各区中名列前茅,是上海城市功能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区域。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正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长期以来,闵行区与交大在科技、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区校联动、融合发展是闵行区和交大共同的发展需要与历史使命。双方将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以项目化的方式合力推进区校总体规划发展联动、科研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提升和人才高地建设,推动闵行区和交大全面融合、共同发展。
按照协议,双方将加强总体规划发展联动对接,提升区域融合发展水平;合作建设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建紫竹创新创业走廊,打造“环交大”知识经济圈;持续重点投入,关注社会保障,为交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区校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
新校区,新交大,新起点,新希望。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7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带着121年的光荣与梦想,上海交大跨出新的脚步,昂首迈向第二个百年辉煌。
来源:科学网 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