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斯宪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09.04.2015  01:01

[编者按] 2015年3月12至14日,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这是在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在会上作题为《凝心聚力 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的报告。新闻网特推出报告全文,让每一个交大人都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学校未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从而更好地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凝心聚力 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5年3月14日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

姜斯宪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上海交通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和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医务员工,坚持道路自信,抢抓发展机遇,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内涵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08年12月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落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医务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质量和内涵建设,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格局,整体实力稳居国内高校前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推动全校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教育系统唯一代表在全国创先争优总结大会上介绍经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健全干部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风清气正、务实管用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提高了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增强了工作合力。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实施支部建设创新示范工程,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党风廉政建设稳步推进,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工青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的作用。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着力化解各类矛盾。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干部受到了深刻教育,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制定落实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15条实施细则等多项制度,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校领导率先大幅压缩办公用房面积,积极推进行政用房资源高效利用。重视民生工作,实现了教职工收入随学校事业发展而逐年增长。校部机关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减少审批,改善服务。交大附中闵行分校获准挂牌招生。徐汇校区停车场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建成致远游泳健身馆、校园慢跑系统、校园交通枢纽港等服务设施,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截至2014年底,除长效任务外,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负责的49项整改任务均已基本完成。      

(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贯彻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等三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致远荣誉计划、工科平台培养计划等创新举措,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八项改革。探索本硕博课程贯通,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持续推动新生研讨课、PRP等项目。牵头创建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推出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成立创业学院,开创“易班”学生网络社区,被中宣部确立为“全员育人”典型高校。获得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国家级荣誉。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冠军,获得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冠军并永久保留“挑战杯”,获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学生艺术团、体育运动队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金奖。      

(三)加快形成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以985、211工程重点建设为契机,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夯实学科基础,形成了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快速崛起的理科、人文社科等四大学科板块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临床医学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第一。完成第一轮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      

协同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未来媒体网络、IFSA三个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认定。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和经费总额连续五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居全国高校前列。在探月工程、海洋装备、国防项目、民机制造、暗物质探测、青蒿素的人工合成、东京审判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三聚氰胺致肾毒性的机制性研究入选“《SCIENCE》世界十大科学突破”。      

(四)持续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坚持引育并举,建立聚才与用才相结合的人才机制,初步形成人才支撑政策的全覆盖。出台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晨星学者等“人才金字塔”计划,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年千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实施“定位、分类、考核、薪酬”四位一体的师资分类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发展潜力。启动专职科研队伍、科研大团队建设,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实施“四大计划”(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特别研究员支持计划、SMC-晨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博士后科研启动支持计划),激励支持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启动学术荣誉体系建设、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改革,完善各类人才发展的上升通道,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体系。      

(五)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立足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了与浦东、徐汇、闵行、奉贤、杨浦等城区及市规土局等部门的全面合作。服务上海新农村建设。与广西、云南等省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广西汽车工业的崛起、云南洱海水污染治理等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推进无锡、深圳等地方研究院建设。与一批有实力和远见的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的智库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高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品牌优势凸显,为各类领军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校办产业捕捉资本市场机遇,不断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医疗卫生事业,13家高水平附属医院开放床位、年门急诊量占上海市总数的五分之一,年手术人次达上海市总数的四分之一。积极参与上海医疗改革,新建了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六院东院等。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荣获世博志愿服务工作全国先进集体、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典型经验集体等荣誉称号。      

(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依法治校的制度基础不断加强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各方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成大学章程的修订和颁布。优化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落实教授治学。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运行机制,不断提升院系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推进院系综合预算试点改革。推进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国家试点学院改革、材料学院内部治理改革、大电类学科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校部机关结构调整与改革,建设服务机关、效率机关、责任机关。厘清校内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校友工作,凝聚校友力量。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统筹校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步提升。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七)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交大密西根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等国际化办学特区的引领效应和社会声誉日益显现。院系层面的国际合作办学成果丰硕,与密西根大学的医学八年一贯制联合培养,与康奈尔、威斯康星、马里兰、普渡、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不断拓展。成立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数学系入选首批“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单位。外专引智工作开创新局面。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改革留学生管理模式,留学生结构逐步优化。积极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与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流大学联合开展教育和科研项目,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展超大城市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建立法国中心、瑞典中心等6个文化中心,成功推出“全球交大”(Global SJTU)活动。法国总统奥朗德、英国首相卡梅伦先后到访我校。      

(八)大力实施文化建设规划,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落实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文化载体和校园环境建设。建成高校中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60余万人次参观,并先后赴北京等多地巡展,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建成 “五馆合一”的李政道图书馆。发起成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形成特色文化育人品牌。编撰八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图书。成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建筑、讲坛讲座、庆典仪式以及校园媒体等资源的文化承载作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精心培育校园原创文化品牌,增强了交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连续三届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      

经过过去六年多的辛勤努力,学校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上海市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医务员工的团结奋斗。我代表学校九届党委,向上级党组织,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全校共产党员,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同志们,向全校师生医务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百年交大,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 回顾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上海交通大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九次党代会以来最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是:

始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我们坚持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为己任,把服务国家作为内在的价值追求,在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需求中把握机遇、赢得发展。我们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以世界一流为标杆,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始终坚持聚焦质量、内涵发展。 我们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蹄疾步稳地推动改革和发展,不动摇、不折腾。我们坚持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推动学校逐步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重数量指标向重质量水平转变,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 我们把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活力之源,尤其重视内生驱动的自我变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转型发展。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成为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后,首家获准实施综合改革方案的单位,再次赢得了改革的先机。

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日俱进。 我们传承交通大学百年文脉,恪守“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让“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成为凝结在交大人血液中的一种精神,使“欲成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成为交大人的行为风范。

始终坚持党政同心、昂扬奋进。 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团结一心、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党政领导班子。党委专注于把握方向、决定大事、用好干部、鞭策党员,全校上下始终保持一种精诚团结、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的工作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党和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学科发展还不平衡,学科交叉集成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实质性突破;重大原创能力、学术声誉、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一流还有较大差距,引领行业和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数量还偏少,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领效应还未充分体现;评价体系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个人、轻团队,重论文发表、轻社会贡献的倾向;适应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教师参与学术决策的机制和渠道还不多;激发自主创新的文化生态还未形成;部分办学骨干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主要思路和战略目标

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全体交大人的共同梦想,更是国家赋予交大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发扬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努力把机遇转化为加速再出发的新优势。      

(一)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国家继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世界竞争、国家发展、上海建设的大背景、大格局中科学谋划学校发展。      

面向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趋势。 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学技术交叉融合,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与社会转型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应当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优化战略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加强与地方及行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对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有力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面向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新使命。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交大,要充分发挥“先行优势”,积极稳妥地实施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更加注重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更加注重激发院系的办学活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着力构建自主自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争做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

面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蓝图。 我们要发挥大学章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将依法治校作为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和改革。加强制度规则体系和决策程序建设,建立更加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交大智慧。

面向改进作风从严治党的新常态。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自觉。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二)指导思想

扎根中国大地,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大学的比较优势,也是交大腾飞的不竭动力。处在伟大变革时代,我们理应有更大的责任与担当,坚持 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造福人类作为价值追求,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把依法治校、制度激励作为根本保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大之路。

面向2020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流人才。 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研究中国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自觉置身于国家发展的大舞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坚定不移地融入全球竞争与合作,坚持道路自信、贡献中国智慧。 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和文化品牌,探索中国特色、交大特征的办学模式,丰富世界高等教育制度文明。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 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第二阶段目标任务,实现从“重点突破、优势凸显”向“全面提升、整体一流”发展阶段的转变,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在若干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跻身百强,形成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初步建成英才辈出、贡献卓著、制度规范、文化先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

到建校150周年, 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使学校成为世界级学术大师荟萃的人才集聚地,前沿学术科技的创新主阵地,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策源地,各国优秀学子的求学目标地。

(四)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着力推进三大战略。      

人才强校主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以人为本,育引并举,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坚持以用为本,完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各类人才队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学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协同发展战略。 将协同理念渗透在学校内涵发展、综合改革的各环节。人才培养强化合力育人,科学研究强化协同创新,学科建设强化交叉集成,对外交流强化合作双赢,学校管理强化共同治理,服务社会强化校地共进。

文化引领战略。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弘扬“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交大精神,传承百年交大的文化传统,坚持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体交大人的责任感、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用交大精神和创新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主要建设任务

面向202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工作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完善治理结构,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逐步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      

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实施《上海交通大学章程》。充分发挥部市共建的制度优势。落实院为实体的校院管理体制,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建设,拓宽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推进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医务员工的监督。

完善科学的学术决策与学术评议体系。 树立“共同治理”理念,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拓宽教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机制和渠道。明确学术委员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统筹学术事务的审议、评定、决策和咨询等职权,使之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中发挥更加务实管用的作用。理顺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和日常管理水平。 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根据学校的使命和长远战略,进一步明确重点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强过程监督,完善绩效考核。合理划分校院两级责权利,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监察审计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优化业务、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科研质量保障、教师发展评价、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的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形成目标明确、过程可控、执行有力的战略管理体系。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学生为本,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具有交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在交大”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生的精英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 以“六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为抓手,深化思政课和通识教育体系改革,完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推进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实施“致远荣誉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综合能力与道德品质。深化自主招生改革,完善学生选拔机制。加强心理疏导,增强体育锻炼,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博士生面向学术前沿和关键技术突破,开展原创性研究。着力推进生涯发展和就业引导工程。

健全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优先的制度设计,落实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的理念,推进实施《上海交通大学专任教师基本工作规范》。切实加大教学投入,使献身教学、成效显著的优秀教师得到激励。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教师的基本授课教学量考核,把教师的教学投入情况和教学质量作为聘期考核、职称晋升的前提条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全面、合理、完善的校级教学评教与院系级课程评估系统,建立与教学质量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教育教学创新。

充分发挥多方合力育人功能。 整合利用各类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充分发挥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优势,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大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全校各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医务员工的合力,多为学生成长成才着想,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

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总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体系,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 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围绕学校的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更加精准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服务工作,增强高层次人才对中国特色大学的制度认同,使之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推进“同台竞技、同轨运行”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 强化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分类管理,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选择最能发挥自身特点的岗位。以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加快建立能充分激发各类教师创新活力的评价体系。完善学术荣誉体系建设,按照“两步走”的原则推进长聘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慎重对待每一位教师的进退留转。

加强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更加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为青年人才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阶梯和平台。建立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度,通过资深教授的指导、项目牵引和校院帮扶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营造团结和谐、公平竞争的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实质性地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在事业起步阶段面临的生活和工作难题,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和支撑条件。

优化教学科研支撑队伍结构。 通过完善专职研究队伍激励机制,建成一支能够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一支操作技术高、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教学科研辅助队伍。通过完善职员职级制度、专业培训制度和定期轮岗制度,建立一支业务精湛、高效敬业、职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形成以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以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的专职科研人才评价机制;以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工程与实验技术、网络信息、图书情报、文博档案等教学科研辅助队伍评价机制;以行政执行力和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管理服务人员评价机制。推行分类指导的薪酬收入体系。

(四)强化学科高峰建设,加快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

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科协调发展,使一批骨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着力加强学科高峰建设。 牢牢把握国家实施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重大机遇,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按照学科、科研、人才、基地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谋划学科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建设绩效,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高峰。

优化学科分类建设机制。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分类设置建设目标,建立学科分层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行业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处于国际先进学科的地位,强化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已经跻身国内第一梯队学科的建设,积极培育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学科,扶持有一定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学科,夯实若干薄弱学科的发展基础。加强国家级基地和高水平新型智库建设。

强化交叉学科推进政策。 围绕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安全、技术进步的重大需求,打破院系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按照学科群集中建设和配置资源,建设一批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交叉平台。建立完善交叉学科的跨院系教师双聘机制,解决人员流动和平台考核评价问题,营造学科交叉的文化氛围。建立具有创新活力的基层学术组织,促进形式多样的学科交叉研究。

(五)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加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完善学术创新组织体系。 积极对接国家科技体系改革,构建以“人才团队、科研项目、基地平台、重大成果”正反馈环为目标的科研发展模式,强化校院联动。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引擎作用,大力支持自主科研活动。完善以团队为单元的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机制。推进落实重大成果激励政策,加大重大原创成果的培育。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谋划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学校在国家国防科技创新中的贡献度。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专门机构建设,研究制定职务发明创造的使用、处置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探索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参与创办科技企业的管理制度。拓展对外科研合作新模式,构建国际科研合作体系。

改进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兼顾近期和长远、前沿与应用、学校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分类评价体系,使学术评价更加充分体现不同领域研究成果的质量、学术品位、社会贡献和业界影响,引导教师从重视数量和指标走向重视质量和贡献。面向国际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侧重理论独创性和学术前沿性的评价;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侧重技术突破性和行业贡献度的评价;面向区域发展、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咨询类研究成果,侧重决策支撑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以新机制推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开创校地合作新局面。 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合作的长效推进机制,在主动作为、服务大局中提升办学实力。充分发挥地处上海的优势,强化学校与市区两级政府和机关委办局的合作,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值得信赖、不可或缺的力量。完善外省市地方研究院的布局和管理,加强创新人才支撑和高水平管理干部输送,助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和拓展学校与国家重点行业、大型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项目挂职和科技兼职、选聘企业专家到校任教,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组织科技成果转移、共建实验室等促进理论实践结合,服务产业发展,并争取协力完成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行业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医药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研究,提高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医药卫生政策制定的能力。深化医教研内涵建设,在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积极参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建设,推进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建设。服务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整合各附属医院的优势临床资源,形成一批多中心、跨学科的专病诊治平台。积极参与城郊区三级医院建设,推进医院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打造多家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附属医院。

(六)推进高层次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以国际化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工作。      

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实质性战略合作。 采取分层次战略合作策略,珍惜并努力拓展现有的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关系,争取与更多的全球顶尖大学形成标志性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交大密西根学院等办学特区的溢出效应,鼓励院系教师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带动和提升全校各院系的国际化水平。

深化国际化办学的内涵建设。 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探索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互授学位机制。整合国际化教学资源,推进全英语授课的专业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海外游学、访学的比例与质量,开拓海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国际科研合作机制,重点支持联合基地、科研合作、博士生联合培养相结合的国际合作,探索“政府-大学-企业”多边国际合作创新模式。

深化留学生管理改革。 加大全校协同力度,提高招生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扩大学位留学生规模。加强英文课程和专业建设。探索建立留学预科培养体系和留学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探索以院系为主体招收留学研究生。大力开拓中外合作双学位硕士项目。充分利用国际大学联盟平台、夏季学期等促进学生交流交换。建立校级留学生管理统一信息化平台。规范服务管理、促进深度融合,逐步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

(七)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全面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拓宽资源来源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院系积极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职工收入的稳定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院为实体的综合预算改革。 建立规范有序的学院治理结构,落实学院在资源配置、经费预算和人员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推进校部机关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增强政策研究和行政服务能力,减少行政审批,积极推进财权与事权同步下移,提高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责任心,真正实现学院责权利相统一。

加强多渠道办学资源筹集能力。 主动面向社会筹措办学资金,加强筹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社会贤达在筹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校院两级的筹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国际化的筹资渠道和市场化、专业化的基金运作机制,提高筹资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加强办学成本核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升人员经费支出占总经费支出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全面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校办产业的竞争力和贡献力。

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统一管理职能,整合服务实体。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逐步开放校园后勤市场,推进社会服务购买,引入优质社会服务,健全准入退出机制,逐步降低自办后勤的规模,提升社会化程度。切实提高后勤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师生需求,提供现代化、专业化的服务保障,提升服务育人的文化品味,努力建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的宜人校园。

(八)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塑造全体交大人的价值共同体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体交大人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      

倡导全员参与的大学文化建设。 健全学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制定和实施2016-2020大学文化建设战略规划及行动方案。办好120周年校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和各级各类群团组织的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学科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发挥校友、离退休教职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师生医务员工都成为交大精神和交大文化的忠实崇尚者、自觉践行者、坚定捍卫者和积极传播者。

推进价值规范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媒体宣传等方式,使广大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底线思维,践行学术行为准则。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优秀学生典型、杰出校友等,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交大文化的氛围,使交大精神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塑造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国际形象。 建设好文博大楼,发挥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的育人和文化传承功能。做强交大出版和学术期刊品牌,支持交大学术“走出去”,传播交大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鼓励校园原创文化品牌创建,大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和教工组织开拓文化建设新阵地。优化整合传统媒体、积极利用新媒体方式,开拓学校形象传播途径,建设立体综合传媒平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学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及时向社会宣传学校重大改革举措和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展示交大形象。

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从严管理党员干部、强化基层基础、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创新完善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切实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加强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贯彻中央部署,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推动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守底线思维,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积极主动作为,建设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校的作用,构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建好网”上下功夫、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在“用好网”上建机制,筑牢网络宣传思想阵地。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治校理政的能力。按照“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努力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创新举措,加快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推动建立校部机关与院系基层轮岗交流、校内与校外培养输送贯通的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分类培养、分轨道发展的机制建设。积极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制定落实干部提醒、函询、诫勉实施办法,规范干部谈心谈话制度,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树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导向,建立工作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      

(三)抓基层打基础,进一步激发各级党组织的创新活力

以服务改革、服务发展为重点,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院系党委(总支)的工作体制和决策方式,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优化党支部设置模式,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创新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深化开展“三大引领”行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构建党员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党员发展质量工程,重视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坚持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党务工作激励保障机制。      

(四)创新完善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和“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和领导班子年度民主评议制度。建立健全党内督查制度,提高党委决策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党代会在学校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落实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和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五)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进一步提高联系服务群众水平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师生制度,构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广大师生医务员工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高度关注师生医务员工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不断完善教职工收入随学校事业发展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机关服务基层,畅通联系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品质。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持续推进学校周边基础教育条件改善。多方统筹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公共租赁房等政策支持,加快公寓房建设,不断缓解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的住房压力。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发挥工青妇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学校的中心任务。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离退休工作,让老同志分享到学校发展的成果。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勤政廉政意识和能力

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符合学校改革发展长远目标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建立完善履责报告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的实施细则,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集体谈话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约谈制度,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健全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内控规范和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违犯党的纪律行为的查处和追究力度,形成惩治腐败的有力震慑。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营造勤政廉政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同志们!思源致远争一流,继往开来创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担当使命、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做出我们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