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名师给本科生开课

03.03.2017  20:15

2016年,学校全年共开设6121门次本科生课程,其中通识核心课451门次,共有27459人次选修。同时,尊重人才发展与成长规律,紧密结合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开展了一系列面向课程的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师“乐于教,善于教”、学生“勤于学、乐于学”,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在交大的学习得到升值。      

朱佐农:“一根粉笔全板书”的教授博导

一根粉笔不离手,四块黑板全板书”。上过朱佐农教授《高等数学》课的同学,大多会对朱老师和他的课堂留下深刻印象。      

即便在投影、PPT已经“高度普及”的现代化课堂,朱佐农教授依然保持着一个非常“传统”的授课习惯——写板书。朱老师说:数学课,推导演算,当然还是要一步一步写出来,更利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他认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质是要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教学过程要从“传授知识”转变到“重现数学发现思维的过程”。      

朱佐农教授倡导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思考问题怎样提出”,所以他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足功夫吸引学生。例如,《高等数学》上学期第十节课,朱老师讲的题目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数学和物理问题”;《高等数学》下学期第一节课朱老师讲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将一元微积分推广到多元微积分……同时也颇喜爱在课堂与同学们互动。朱老师的“经典互动模式”是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适当的时候提问题,有助于让同学集中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思考。朱老师经常会让同学们来提问:注意!这里应该出现问题了,哪位同学告诉我,我们讲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呢?朱老师说,有问题不可怕,同学们提不出问题,那才可怕呢。当然咯,这么偏爱互动的老师,同学们也又爱又怕呢。      

爱互动、爱提问的朱老师,对课堂纪律颇为严格,基本要求是“no food no drink no sleep no telephone”,“那个正在看手机的同学,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当看手机成为如此“高调”的事情,也许你就会理解,这一百余人的课堂上几乎没有同学在摆弄手机。      

朱佐农的教学深受同学们喜爱,这和他的教学理念是密切联系的。他说:“数学中充满了辩证法和哲学思想:有限和无限,具体和抽象,微分和积分,局部和整体,均匀和非均匀,直和曲,连续和离散,线性和非线性,精确和近似……教学的根本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会做题、考试得高分,而是努力阐述这些基本思想,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获得哲学和思辨能力,获得更健全的人格”。朱老师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正生动地诠释着这些理念。      

邓涛:“”皮皮虾进课堂,教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乐趣

正常人的眼睛有三种视锥细胞,所以我们看到的七色彩虹源于红蓝绿三种颜色,但跟皮皮虾相比,人类的辨色能力简直太弱了:皮皮虾有十六种视锥细胞,它能看到的颜色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讲到材料的光学功能时,邓涛教授直接把皮皮虾“”进了课堂,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来了:人类和皮皮虾眼睛的“构成材料”不一样,物理性能差别好大!      

邓涛教授上的这门课叫《材料物理性能》,主要介绍材料的电学、磁学、光学以及热学性能基本理论、测量表征方法和实际应用。作为加盟上海交大的国家级“千人计划”教授,邓涛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仿生材料、微纳米仿生器件的制备及功能。在专注研究的同时,他主动承担了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届“凯原”十佳教师奖,并连续四年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受欢迎教师”;他主讲的本科生全英文专业核心课《材料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深受学生欢迎;他指导的学生在2014、2015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一举夺得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邓老师上课有趣是出了名的,无论是皮皮虾还是太阳眼镜、苹果手机,它们都能变成邓老师上课的‘好帮手’。他告诉我们,这些身边看似很普通的物件身上其实蕴含着有趣的材料科学原理,这让我对这门课更感兴趣了。”同学们表示,在邓老师的启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不知不觉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材料科学可以帮助探索宇宙、开发新能源,甚至改变世界,这很有趣。      

只要睁开眼睛,我们就能看到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世界,材料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年轻人都喜欢有趣的东西,他们的好奇心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我也是从那个年龄过来的。就是因为觉得材料科学‘有趣’、能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我才选择了学术这条路,并坚定地走到了现在。除了向学生介绍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以外,我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科学乐趣、时刻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术和科研热情,”邓老师说,“我是牛年出生的,所以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扬教授:三十载讲台情缘

从一百年前的物理学名人名事到当前的重大科技前沿,在《量子力学》的课堂上,孙扬教授正用生动的事例将同学们引入玄妙的量子世界。“嗒、嗒、嗒”老师细致严谨的板书演算,“沙、沙、沙”学生聚精会神的奋笔疾书,师生间时不时来一段流畅的英文互问互答,挥动的粉笔仿佛成了一根指挥棒,整个课堂都浸润在量子的神奇乐场中。      

量子力学》作为物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是进入物理学前沿问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量子力学”、“全英文授课”却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如何将这门艰深晦涩的课程讲好?孙老师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上世纪八十年代孙扬教授远赴德国求学,后在美国高校和研究所工作长达二十余年,2007年成为当时交大物理系最早引进的海归人才之一。孙老师长期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理论研究,是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尽管科研工作繁重,但他一直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太喜欢上课了!”。孙老师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更新,紧跟物理领域最新科技前沿,在教学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科研心得,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多元化教学方案,做到“因课施教”“因人施教”,令授课常讲常新。      

孙扬教授谈到,学习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产生不解和困惑是难免的,因为世界上没有轻轻松松就能习得的东西。量子力学难是难,但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验项目,多花心思、勇于思考,注重实际运用和理论知识的相互理解渗透,在学中用、用中学,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而提起孙扬教授,他的学生说,“全英文的《量子力学》单看课程介绍以为会很难,没想到竟感觉比听中文来得易懂些。孙老师上课声音洪亮,条理清晰,板书工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大家都争先坐在最前排,仿佛成了‘一对一’的交流。”不仅如此,“孙老师上课还异常地耳‘聪’目‘明’。他会不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节授课内容和方式。”      

只要有学生向他请教学问,孙老师从不吝惜时间。不管是课前课后,总有学生追着他问问题,为此每次上课他总是早早来到教室。他说,“交大的学生好学爱学,我非常乐于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尽早地进入科研前沿领域。”      

张绍谦:让人又敬又怕的“谦爷

可以不来上课,但不能迟到早退;上课能喝水,但不能吃东西;看手机也行,但不许出声;可以睡觉,但不准讲话。”这是来自凯原法学院的张绍谦教授在通识课《刑法与生活》上与同学们的“约法三章”。当兵出身的他在交大是出了名的严格,尽管从不点名,但张教授的课程出勤率一直很高。他这样严格要求,不仅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      

张绍谦教授已经60多岁,私下里同学们会叫他“谦爷”。谦爷的课,课前回顾的5分钟是气氛最紧张的——谦爷随机点人答题,一人答完,毫无停顿地又抛出下一题,你来我往,极富节奏感。谦爷讲课铿锵有力,写板书时总震得黑板啪啪作响。每当讲到激动之处,他的音量陡然一提,要是坐在前排,一不小心就会被震得耳膜刺痛。      

除了“严格”,同学们对张教授最多的评价是“博学”。为了解释知识点,张教授每节课能援引十余个案例,而且案件发生在何年何月,对应了刑法的哪章哪条,往往张口就来。其实,这正源于张绍谦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为了上好这门每周2课时的通识课,他每次课前都会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备课。查阅资料,更新案例,调整课件……课程年年都开,每年讲授的内容都是最新、最与时俱进的。      

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严于律己的风范让张绍谦收获了同学们的尊敬和好评。他2003年来交大任教,2006年就以最高票当选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2011年,他再次获此殊荣;自2008年凯原法学院设立“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以来,他年年获奖。      

其实,谦爷也有“老顽童”的一面。去年9月,他去当了回迎新教师志愿者,负责做“司机”接送新生。说起这个,老爷子笑呵呵地说:“我就是想体验一下交大的新能源电动车,顺便和同学聊聊,挺好的。”      

龙环:计算机老师的理论课堂

这是一堂普通的计算机理论课,却吸引了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课铃还没响,板书已黑压压写了一整面,教学PPT也布局完备。开始上课。女老师语速很快,几乎没有停顿,只在重点的部分略略加重语气。她不时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解释那些单调的理论知识,学生们跟着点头或翻看笔记本和Pad上早已下载的课件。女老师也不点名提问,只是随着讲课的进程随意抛出问题,学生们则马上会小声回答、应和或提出问题,女老师又即刻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整个过程,既像是师生间短平快的学术交锋,又好似默契的思想交流。45分钟很快就过去,学生们还在讨论课上未解决的问题,而这位老师继续站在讲台上,拿出包里的教学资料仔细查看起来……这位老师就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龙环老师。      

一直以来,龙老师所讲授课程内容大都属于理论计算机科学,重点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作为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是学院与国际专家、图灵奖得主Hopcroft教授合作,充分考虑授课内容时代性等特征的前提下推出的新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龙老师努力通过浅显案例解释相关术语,同时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融汇到课堂内容中。她还与计算机系Dominik博士合作建设了课程的在线版,使更多学生受益。      

龙老师说,“大学时代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相当一部分都会被遗忘,但这阶段所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今后能否更有效、更有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交大计算机系希望学生们成为未来社会各领域的创始人、领军者,成为推动人类不断创新和进步的正能量。”龙老师表示,教授理论类课程,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有了兴趣时,就要慎重选择具体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她说,“即使现在,对我而言,同一门课,对不同批次的学生,努力去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切入点和执行方式,也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在自己的学科中要有真才实学之外,也必须认识到教学中的责任和使命。“传道授业当慎之又慎”,龙老师说,“我一直觉得教学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其中责任太大。做老师的,无论身居何位,都应尽力帮助学生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的本质,就是把一群极有创新思维的老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激发,在这个激发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很多交大老师的共识。在交大校园,名师进课堂已成常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蔚然成风。很多教授不但上课,还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