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上海交通困局 代表委员共寻“治堵”良方

27.01.2015  11:37

  1月27日报道:《2014年上海综合交通运行年报》近日发布。据研判,2015年上海仍是“”字当头,交通形势依旧严峻。上海未来应当如何“治堵”?且听代表委员们一一道来。

   孙建平:两大“法宝”治堵

  作为上海交通系统的“掌门”,上海市政协委员、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再次成为各家媒体追逐的对象。孙建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对于拥堵的治理,交通主管部门早有准备,将有“一整套方案”在今年上海两会结束后研究出台。

  孙建平表示,上海今年对于道路交通的管理将由指标管理转变为指数管理。未来将每季度公布拥堵指数,并根据指数采取相应的措施、出台储备政策。同时他也强调,公共交通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唯一的出路”。今年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便利性,逐步形成“一线一路,区域成网”的格局,市民出行换乘更加方便。

  由此可见,目前尚在储备中的政策与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是上海交通主管部门今年“治堵”的两大“法宝”。

   陈必壮:是时候“出牌”了

  而在陈必壮代表看来,面对日趋严峻的交通形势,交通主管部门已经是时候打出手里的“”了。

  陈必壮认为,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无法避免,而解决之道则在于需求管理:“交通需求在不断增长,而大规模地增加交通设施的可能性则几乎不存在,因此上海未来的交通情况未来很难说得上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抑制不必要的交通需求。

  陈必壮表示,交通需求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交通需求进行压缩:“我认为,部分储备政策,比如进一步扩大外牌车辆限行范围、延长限行时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现阶段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

   马卫星:公交线网需科学优化

  作为来自上海公共交通行业的基层代表,马卫星认对于公交优先战略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公交优先无疑是一剂“治堵良方”。但是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还需引入更多的创新思维,用更科学、更能体现效率的线路设置,来吸引广大市民选择公共交通。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2015年新增140公里公交专用道,并优化公交线网。马卫星认为,这种优化需要“站得更高”一些:“各个公交企业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线路设计和优化上统筹考虑,并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估。这样才能使地面公交更进一步满足更多市民的交通需求,真正体现公交公益性的定位。

   林建康:合作治理城市交通

  来自香港的林建康委员将城市交通比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管不淤塞,血液的循环与代谢旺盛,身体就会健康,精神就会饱满,生活和工作就有动力。同样,城市交通既是政府统筹的城市公共问题,又切中每个市民的民生。

  香港于1964年成立公共运输调查小组,于1965年成立交通咨询委员会,这两个机构都先于1968年成立的交通事务处(交通运输署前身)。林建康认为,香港经验值得借鉴。在提交的提案中,他建议成立独立的决策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协助政府部门编制城市的交通运输长远规划及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市民共同参与、合作治理上海城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