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管委招安滴滴快的 沪版专车试点方案望出台
6月1日起,中国地方交管部门和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打车公司,终于互开大门。上海市交通委打算部分放开市场,滴滴快的打车平台打算部分共享数据。双方从出租车业务合作起步,被纳入约租车范畴的专车业务则紧随其后。
转折来得有些突然。这一刻,距离上海市查扣“非法营运”专车,只有不到半年时间;距离部分地区运管部门完全禁止所有专车业务,也只有不到一年时间。
随着“互联网+”从企业战略走向国家战略,在交通部尚未出台专车相关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在交通部指示、认可下,上海、义乌等地正在借出租车行业改革,给专车监管找一条出路。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再过一两个月,“上海版”专车改革试点方案有望出台;但截至目前,围绕“专车能否独立于出租车序列”“私家车能否被允许从事专车业务”,双方尚未达成一致。
无论是启动改革的上海、义乌,还是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持观望状态的杭州,都在等待交通部就专车定位、私家车身份、数据共享标准“一锤定音”。
这次试水,会是专车“洗白”的前夜吗?
“对手”变伙伴
在快门声中,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滴滴快的CEO程维和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并肩而立,彼此双掌紧扣。
孙建平宣布,“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将于6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该平台由市交通委、本市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三方共同参与,初期将重点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车辆和驾驶员身份识别。“滴滴打车”帮助及时剔除“黑车”和“克隆车”;二是实现车辆运营状态识别。承接“滴滴打车”及其他预约业务的车辆,其顶灯实时转换成“电调”,有效消除乘客扬招中存在的误解;三是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对载有乘客的车辆进行屏蔽,不再发送预约信息,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孙建平在讲话稿中不再提及专车“非法营运”等字眼。出租车业务的合作只是起点。孙建平介绍说,该部门还在开发约租车身份识别功能。从事约租车服务的车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加入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可提供身份核实服务。具体操作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在上海市交通委看来,约租车就包括了专车。
滴滴快的打车负责人王兴渠则告诉记者,专车监管和改革方案需要上报交通部审批。“我们和上海市交通委还在沟通,如果快的话,估计会在一两个月内把方案拿出来,然后再确定执行时间。”她说。
对于这次合作,上海市交通委官网解读为:“标志着上海交通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互联网+’精神要求,鼓励支持传统交通运输行业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上海方面,上海市委常委4月份举办学习会,听取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的专题辅导报告。市委书记韩正说,政府管理服务必须秉承开放理念,以“互联网+”的思维,不断改革创新。他提到,“互联网+”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往往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服务产生颠覆性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超前于各种法规和规范。
然而,就在4个月前,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还给专车平台开具首张“非法营运”罚单,而滴滴公司上海地区负责人并未前来领取罚单。先扣车,后罚驾驶员,进而还要罚专车平台——这是当时全国已公开的案例中,对私家车从事专车业务查处力度最大的一例。
从“对手”到伙伴,滴滴快的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说,滴滴、快的合并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企业和政府的心态都会发生改变。对企业而言,国内两大专车平台由竞争转为合作,腾讯和阿里也在打车软件上结盟,不再竞相“烧钱”。对政府而言,“两个小孩不打架了,变成青壮年了,政府也放心了,觉得可以坐下来谈事情了”。
“上海的改革试点有一定的特殊背景,不是别的地方想学就能学的。”接近上海市交通委的城市交通专家华铭哲(化名)说,上海出租车行业大部分实行公司经营,四大出租车公司占全市的市场份额至少一半以上,而且驾驶员本地化的比例较高。一方面,出租车公司可以消化一部分的内部矛盾,避免出租车司机因专车蔓延而掀起停运、爆发抗议;另一方面,上海四大出租车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尽管他们也会去游说对专车进行更严格监管,但上海市政府对他们的动员力也很强,有能力要求他们按照既定政策与专车平台合作,并让它们起到全行业“定海神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