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多项科技创新助力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
过去五年,上海交大与中国商飞深入合作,通过上海市“民机创新工程”等人才和科研支持计划,共建了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民机维修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了高水平、多层次、多类型的航空专门人才,联合针对民机工程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本次ARJ21-700飞机获颁型号合格证,不仅是我国民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上海交大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体现。
上海交大在飞机数字化制造与装配、结构强度测试、除防冰和人因工程等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已经在ARJ21飞机设计制造和适航取证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和验证,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学科和院系的发展。
在数字化制造与装配方面,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林忠钦院士领衔的制造团队在民机数字化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数据管理系统技、总装移动生产线、总装密封性能检测与功能模拟、总装对接协调控制、复合材料金属组合结构连接一体化制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搭建了飞机大部件自动装配、柔性导轨制孔等实验平台,为ARJ21机型的装配试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验证。
在航空材料与结构强度测试方面,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汪海教授负责的上海市航空材料与结构检测中心围绕ARJ21机身关键部件,包括尾翼、升降舵、长桁、壁板、方向舵、起落架等开展强度试验验证,特别是在2014年12月完成了101架机(首飞飞机)的机翼/机身对接装配应力现场测试。中国商飞对上海交大飞机结构强度团队的快速反应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人因工程方面,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傅山教授领衔的人机环系统工程团队历时5年,在国内首建民机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审定的理论与工程体系,自主开发了覆盖地面模拟试验到试飞的全套试验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自2014年3月至今,团队转战青岛、阎良、成都和上海,完成了全部数百小时的MOC8(地面模拟器)和近百小时MOC6(试飞)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为适航取证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除防冰机理研究方面,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刘洪教授牵头的总体气动团队,与上飞研究院联合开展民用飞机防除冰研究,在国内率先围绕大粒径过冷水滴(SLD)结冰机理开展研究,并依托SH01冰风洞,完成了结冰机理和模拟技术研究等基础工作,为适航取证提供了参考分析依据,并为未来民机适应FAA新出台的有关SLD结冰的适航认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