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网]上海交大史占中: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
主讲人:史占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主题:未来智能社会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
时间:2017年3月15日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
【编者按】
3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史占中在安泰深度思考论坛上与大家探讨“未来智能社会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史占中指出,在工业领域机器人的运用能够大规模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时,机器人能从事一些安全系数高的工作,降低工人的危险性。
但是,由于机器人的出现,部分原有的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职业需求而造成失业。史占中还认为,除了改变生活观念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法律监管和社会伦理上。
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类智能?史占中表示,有这种可能。人工智能在前期发展缓慢,但后期呈爆发式、指数性发展,有超过线性增长的人类智能的可能。
那么,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在史占中看来,对于就业冲击,人工智能在替代的同时也在创造就业,关键是把握好转岗过程。关键在于,人类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于伦理问题,史占中指出,一定要明确机器人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定位,机器人是机器,不是人。机器人的发展应该完全受控于人类。
以下是澎湃新闻对史占中演讲的摘录:
优:降低劳动成本与增加安全性
优,给我们的帮助是什么?如果在工业领域,可以大规模的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我们研究产业经营时,把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做了一个比较。机器人换人的话,一台焊接机器人的成本大概五万块,按十年折旧,随着技术发展成本还会进一步的降低。而劳动的成本,现在一个专业的焊接技工一年要7.2万,一台焊接机器人相当于三个焊接工人的劳动量,成本就是21.6万。就是 说用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用了人工成本的四分之一,并且可以面对复杂、危险的工作环境。这是专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对我们劳动力的替代,这是非常可观的。
现在全世界用机器人最多的是在中国, 因为中国是劳动制造、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现在大概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机器人是用在中国。工人的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因为技术进步,机器人的成本不断降低。而劳动成本随着我们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成本也高。
如果中国还陶醉在是人口大国的梦中,应该醒来了。牛津经济研究院做过一个实验,2003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的四成左右,但2012年的时候就接近美国的成本了。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力成本仅比美国便宜4%。我看过一个曹德旺的视频讲话,他讲中国很多的制造成本开始超越美国。这个讲的还是低端造业里的劳动力成本,我们没有太多的比较优势。所以, 在人工成本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无人驾驶是机器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谷歌已经做了很多年了。实验表明,如果让90%的汽车变成无人驾驶汽车的话,车祸数量将会从600万降到130万起,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有六年了,行驶了三百多万公里,只遇到过16起交通意外,且从未有致命事件。这个报告显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帮助高速公路容纳汽车能力提高5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里,目前专家认为一旦机器人成为主流,当前公路上只需要30%的汽车。大大的提高交通的效率。为什么?因为我们堵车,一方面是车多造成堵车因素,还有人为的交通事故,我们很多的堵车都是人为的,都想超车。机器人驾驶可以避免这种人为的堵塞,无人驾驶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
那么安全领域里面呢?比如在排爆领域,有侦查机器人、扫雷机器人,地震救援机器人,我们汶川地震在救援现场也死很多人。无辜的解放军士兵就这样牺牲,就是缺少救援机器人。还有消防机器人,水下救援机器人。我们上次看到天津大爆炸事故,很多都是二次爆炸,消防员牺牲了一大批。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以大量减少救援救灾现场事故。
服务性机器人不仅在生产领域、交通领域、安全领域,甚至在我们的生活领域带来了很多的应用。清洁机器人、家庭作业机器人,现在我们小孩布置作业太多了,家庭作业机器人可以帮助做作业。残障辅助机器人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医疗机器人,可以大大减少医生的工作强度。
但是带来这么多的就业冲击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机器在长时间的重复劳动中有相对于人类的巨大优势,这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思维参与程度。以前机器人不会拐弯,现在有了传感器他就会拐弯了。还有一个是他的操作模块化程度,比如做手术,就是把工作模块化以后做手术。模块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替代性。未来二十年,近半数的人类工作被机器人替代。如果回顾一下人类的工业发展史,就是机器人不断替代人工的发展史册,从18世纪的手工业到19世纪的简单工业,到20世纪的复杂制造,到了我们现在21世纪信息处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如何把握这个趋势,掌控这个趋势是非常关键的。
新技术突破后会带来新的职业需求,而部分原有的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职业需求而造成失业。从2000年起,单位工资与单位产出差距逐步的拉大,机器正在抢占岗位。按照经济学理论,劳动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产出的增加。而劳动成本慢慢抵消了产出增加的附加值。2000年后是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世界,资本大量投入买机器人,机器人替代人工。这个时候产出大幅度增加,而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下降,产出不断增加,这个差距就不断拉大。所以说机器人替代人工趋势在不断加强,带来我们社会财富的增加,因为人工成本降下来了,这个产出不断的增加了,机器人的效率更高。这意味着机器人正在抢占我们很多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制造业里面的岗位。
替代有三个阶段。一个是高替代,比较容易被替代的岗位,像运输物流行业,一般一百万的快递员可能再过十年就被替代掉了。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是高替代行业。中替代的行业是组装、维修等手工制造业。比较难替代的是教育、医疗保健、媒体、艺术等等。教育有思维能力的要求,老师讲课边讲还有很多的创造,而机器人是按照模式讲的。机器人教授上这种基础课,像大学本科的数学、物理可能上得非常好,因为它已经程序化了。而专业课,需要我们教授独特的思想发挥,不太可能会被替代。所以教育行业的替代难度在增加。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不断的提高,替代的风险在增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低。而美国说有三大技术就可以掏空中国的制造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服务。不管中国的工程师多么多,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你教出来的工程师,还有大数据服务可以定制化需求,知道消费者未来需要什么。美国说,凭这三大杀手锏可以很快的把你中国的制造业淘汰,这对我们中国制造业带来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我们也在做这个布局,但是我们比美国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差一点。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这个顾虑。13亿人,大量的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话,我们的社会稳定怎么办?这些人找不到工作都在上街走,我们会有很多的顾虑。而美国是坚定不移的发展机器人。光人工智能领域有六百多家公司,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
举个例子,顺丰是最大的快递企业,而跟亚马逊比较一下。亚马逊2016年12月17日已经在英国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实验平均配送速度18分钟,正式应用后预计替代数千万快递工人。先出仓,再取货,再寻址,再送达,无人机通过直线飞行,快速达到目标位置。而快递员经过堵车,还有找不到门牌号码,都影响了快递送出的准确率,甚至说未来的物流行业很快就被我们的无人机替代,效率又快又准确。
忧:社会伦理与法律监管问题
机器人的出现对我们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了改变。我们手足无措,难以适应。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未来随着机器人的形态和功能的发展,机器人也会像人类克隆一样,带来很多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监管问题。
比如说法律监管案例。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长期看,如果机器人犯错的话,对于伤害性结果应由谁来负责?这种机器人犯错,机器人致人死亡,这个法律问题怎么界定?我们如何来监管?比如未来尤其是我们广大农村师资不足,找不到好的老师,我们让机器人下乡。但是如果机器人错误教学,这个谁负责?传播的不是核心价值观怎么办?他的程序设计会有很多的偏差和问题。机器人发现错误如何界定?现在有不少机器人伤人的例子,如果大范围的应用,法律责任的界定和监管的问题对我们的社会治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你教育机器人传播的很多东西,一旦程序启动就重复犯错。医疗机器人出了事故怎么办?还有机器人伤害我们现场的作业人员怎么办?这个我们讲法律责任怎么界定?
最担心的在机器人军事领域的应用。 如果机器人在军事领域那就真的变成了杀人机器呢?军事历史学家马歇尔做二战的时候伤亡事故统计,他的统计很有意思,二战前大概只有15%到20%的美国步兵能够或者愿意向敌人开火。一个原因是人类的同情心,他不愿意射杀。比如看到弱小的士兵,老弱病残的士兵不愿意开火。还有战场中自身的恐惧。马歇尔说,由于人性的优点和弱点使二战减少了很多的死亡人数。但是,我们机器人一旦走上战场的话是毫无人性的。一旦启动的话,他可能成为真正的冷血杀手。他可以不知疲倦的、长途奔袭、超越视距的在战场上进行搏杀。机器人也可能被不法之徒,比如ISIS利用,所以成为人类社会的敌人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这是我们非常担心的。
还有社会伦理的困扰。 机器人有人的某种属性,他可以平复你、照顾你、给你情感上的慰藉,你产生感情了,怎么办?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在日本因为机器人业务非常广泛,机器人被视作宠物,死后被人怀念,这是真实的。英剧《黑镜》讲到了因为丈夫在车祸中去世了,妻子买了一个模拟机器人,最后跟机器人产生了感情,难以自拔。
为什么说机器人经过一定的发展之后可能变成人呢?一旦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怎么办?有没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人工智能他的发展是一个指数式增加,开始可能很缓慢,到后面突变,人工智能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可能是指数型的增长。前面是蜗牛漫步,后面是爆炸式。人类智能进化比较慢的,我们看《道德经》,我们觉得我们现在的智慧比古人超越多少?我们很难说。几千年前产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春秋时代有那么多的思想家。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人类智能进化了多少?我们扪心自问哪个比爱因斯坦聪明,哪个超过了牛顿?人类智能是非常的缓慢的。一个指数性的增长,一个线性的增长,这种驱使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是有可能的,那怎么办?
人工智能到达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突变,他会比爱因斯坦更聪明。当人工智能向人类级别智能靠近,我们看到他逐渐变得更加智能,我们却无能为力,我们怎么办?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何以解忧?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非常反对搞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毁灭人类的元凶。但是各个国家现在都不惜血本地投入搞人工智能。乔布斯也反对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比核武器还可怕,因为人工智能掌握的知识可能更丰富。比尔·盖茨也是反对人工智能的,他认为人工智能足够强大,会给我们带来担忧。这是著名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对人工智能带来深深的忧虑。这个忧虑确实是比较切实的。
那么,何以解忧?
我们先讲如何应对就业冲击。有机构做了统计表明,52%学者还是持积极态度。科技进步会使某些工作岗位消亡,但是同时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技术使我们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释放人类的创造性,也就可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出来。机器人不仅席卷蓝领,还会波及到白领。机器人可以替代更多的岗位,也会创造许多新的岗位。
机器人替代人力、提高效率是时代的趋势。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机器的发展史。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问世,机器把人替代。比如英国当时出现了纺纱机,纺纱机出来之后,很多纺纱工就回家了。但是平稳过渡后,被替代的人又重新找到新的岗位了。电力通信是第二次的革命,有了电力的应用,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了。新的计算机也是这样的。就是替代了工作岗位以后衍生很多的新的工作岗位。我们从积极的角度看,替代的同时也同时在创造。
我们是能够妥善化解机器对就业岗位的冲击的。转岗过程中,要加强对被替换劳动力的转岗培训,使之适应智能社会的职业需求。 而机器人应用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可以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也可以带来转岗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比尔·盖茨提的观念就很有意思,对机器人征税,用来补贴工人的再培训。被替代的工人可以增强新的就业能力,实现再就业。
另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机器换人,否则会引起动荡。我们应该同机器人一起升级,不是读完大学有工作了,不用看书了,不然不是别人淘汰你,是机器人淘汰你。这在迫使我们人类要不断深入学习,终身学习来提高我们的谋生能力和设备的适应能力。
人与机器人要共同协作,除了管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我们有时候请一个保姆到家里做家务,但如果来一个机器人还是会不适应,总感觉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给你做手术是个机器人的话也会产生很多的恐惧心理,而实际上他比一般的专业医生做手术的成功率更高,但是我们心里上会有障碍。
我们无法完成的职业要放心地交给机器人。机器人时代将会创造出全新的职业。人类能够完成的,但机器人能做得更出色。而我们人类要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
人类和机器人怎么样和谐相处?建立更好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发挥人类的自身比较优势。
人类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我们要从事机器人不能涉及的领域。因为机器人的思维创意程度还没到那么高。人有灵性、有创造性,这是机器人不能替代的。
人类社会会创造两个方面,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很多的物质财富。但是创造精神财富,机器人还是略输一筹。 人类是有情感的,文化产业是最有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因为这需要人类的情感和更高的创造性。 物质层面很容易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后,能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可能就是未来的就业岗位。可能未来从事文化产业的艺术工作者要占到社会50%以上的就业。而大量的工业领域、简单的服务领域可能就是机器人去做。所以李开复讲,人类的艺术创造生活中的美是很重要的。李开复对机器人接触比较早,他对这个人工智能的发展没有那么悲观。
如何定位机器人的功能和社会角色?最关键在和谐相处。 按照我的理解,要把机器人视同为机器,不能等同于人。应该明确界定其社会角色,它就是机器,为人类社会所用的机器。 不能把它等同于人,更不能产生社会伦理的冲动,这点很重要,要界定机器人的功能和社会角色。
社会学领域界定人死亡是两个,一个是大脑停止思考的脑死亡,还有心脏停止跳动,心死亡。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是有灵性的,一定是有人脑的是人,如果不是人脑,尽管有人的躯体,那它还是机器人。如果大脑是人脑的话,这个人就被界定为人,应从灵性的角度来界定是人还是机器人。现在社会已经有了,叫生化人,人的躯体,人工智能的大脑,还有就是人的大脑,有机器的躯体。人脑应为区别人与机器人的关键因素。
机器人发展应该完全受控于人类社会。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怎么办?我们要做到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的可控、可终止,否则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举个例子,克隆人在生物学上已经完全没问题,但是法律上禁止以避免很多的社会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是联网的,最怕产生群体智慧。科幻电影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了,人类应对机器人发展程度要进行严格监控,避免其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杜绝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奴役人类的事件发生。
机器人发展准则,希望机器人的发展中有一些约束。比如说没有命令,机器人不得行动。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这个要成为我们全社会发展机器人的要求,否则的话可能会出现前面讲的一些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网 2017.03.17
原文: 史占中: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