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交大发布《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
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主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持完成,是2013年首次发布的《城市群蓝皮书 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的升级版,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城市群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主旨是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长三角位居第一
报告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的“都市化进程”和“文化型城市群”为理论指导,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14版《中国城市群数据库》及《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为评估依据,对中国六个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最新情况及综合水平进行研究评估。
目前,中国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在优质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发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阵营。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位居第二阵营。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城市一体化程度较低,与东部城市群仍存在较大差距,位居第三阵营。
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指出,在总体上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具有绝对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虽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远高于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综合指数数值均比较小,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相对落后。六个城市群的五年综合指数结果反映出我国城市群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层化趋势,这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依然较大的现实相符合,加大对中西部城市群的支持任重道远。
在纵向比较上,从2007到2011年,六个城市群的综合指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综合指数持续上升,尤其是长三角在2011年的上升十分显著。长三角在我国城市群中一直以经济排名第一著称,而此次以综合排名第一跃居我国第一大城市群,表明其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上有所建树,这不仅对长三角,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好信号。与之相比,珠三角在2007到2011年的综合指数值持续波动,是其在2014排名中退居次席的主要原因,这固然有诸多现实原因,但与珠三角自身发育不够成熟和强壮也密切相关。而新加入排名的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指数增长幅度相对比较小,在2011年甚至出现回落现象,这与中西部城市群发展基础薄弱、抗干扰性差是一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指数除2008年有所下降,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是体量不大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超过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原因。
在横向比较上看,六个城市群的层级分化问题比较突出,日趋固化,表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并未好转。山东半岛城市群尽管在东部仅居于二线,但总体发展水平仍高于中西部的成渝和中原。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不仅经济基础薄弱,一体化程度较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滞后,在发展思路与模式上也比较被动,依附并受制于东部而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觉。在具体指标上,中西部城市群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是东部城市群落后产业、环境污染产业转移导致,急需规避。中西部城市群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关键在于如何回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人文城市建设”战略,依托自身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经济型城市群”的建设新路。
在基本格局上看,三大城市群垄断前三甲的地位在短期内难被动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绝对优势,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和前进方向。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引导下,我国各大城市群都在加快发展,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六个城市群各有优势和不足。京津冀城市群的文化发展指数一支独秀,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最大,牢牢占据着中国经济的霸主地位,同时生活质量指数领先,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群。珠三角以绿色发展见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潜力大。山东半岛城市群位居中位,有着巨大的赶超优势。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虽然在整体上落后,但在一些指标上也有优势。
研究对象涵盖东中西部6城市群87个城市
在2013报告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的基础上, 2014报告在研究对象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和成渝六个城市群,在数量上增加了一倍,涉及城市总数达到87个。同时,新增的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属于中西部及东部二线城市群,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合理,丰富了对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认识和判断。
据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新静介绍, 2013报告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也是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但对数量庞大、发展迅速的中西部城市群没有涉及,不利于揭示和观察中国城市群的整体空间布局、发展现状与趋势。当时的主要考虑是以三大城市群为对象,测试和完善城研院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在2013报告发布并引起广泛关注后,我们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中西部,新增了位于中部的中原经济区和位于西部的成渝经济区,同时开始关注东部地区的二线城市群,为此增加了山东半岛城市群。
主要原因在于,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所在的城市群,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有助于了解以直辖市为首位城市的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主战场,其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深入了解其发展状况,客观评价其得失利弊,不仅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经济发展不足而文化资源丰富”的广大中西部也具有普遍意义。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三大城市群都属于东部,但在行政地位、经济水平、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上,属于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群”,具有“逊色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却大大优于中西部”的典范意义,是研究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标本。以上的拓展,体现了本报告注重文化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的主旨。今后,报告的研究对象还会不断拓展,直到囊括我国全部的30个城市群。
六大普遍问题与五大应对策略
据2011年的统计,六大城市群中的地市级城市在数量上占全国同类城市的30.63%,地区生产总值占52.30%,年末人口占40.74%,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城市群需要研究和关注的。
根据2014报告,我国城市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发展模式上看,主要是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区域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二是从均衡发展的角度看,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六个城市群的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优质人口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日益严重。四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五是从生活水平的角度看,城市的生活成本持续上扬而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群的发展质量面临考验。六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六个城市群的精神文化生态建设成效有限,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差距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推进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探索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四位一体、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机制,解决我国城市群层级体系混乱和一体化缺乏内生动力的问题;
从人口角度看,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人力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的双向互动,逐步调整产业和就业的结构,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就业、产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从经济角度看,以国家区域规划中期评估为重点,变革“以GDP论英雄”的城市发展观,建立健全更全面的城市群评价体系,缩小与西方在软实力上的差距;
从生活角度看,建设“宜居城市群”,解决城市经济、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
从文化角度看,以文化强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实施文化城市群战略,解决城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从管理角度看,积极探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将区域一体化进程从交通、旅游、物流等浅层次合作推向资本、人力资源、行政等深层合作领域。
相关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始建于2010年,原名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是一个通过整合国家城市政策研究、规划编制部门及高校专家学者,以服务国家城镇化战略重大问题为宗旨的实体性研究咨询机构,也是一个普及和传播城市科学理论及价值观念的公共文化平台。
研究院系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签约共建机构,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首批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的牵头负责单位。研究院的中国城市发展数据库系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签约共建的数据服务平台。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国际化试验区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院以城市理论与战略、城市政策与机制、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标准与评估、城市文化与传播、智慧城市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重点领域,决策咨询成果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及上海市主要领导重要批示,为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推进国家出台《新区设立审核办法》、“国家文化产业标准修订”、“全国摩崖石刻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十三五”文化强国战略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区域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评估保护”、教育部设立“国家教育国际化试验区”、上海市编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海养老社区总体战略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研究院主持有《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中国城市群发展年度报告》(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科学》集刊(原《中国都市文化研究》集刊)、《交大城市科学内部文稿》等出版物,建有中国城市发展数据库、交大城市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主办有“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论坛(春季、秋季)”、“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论坛(城市论坛)”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闭门工作会议”等学术会议,在城市科学基础理论、中国式城市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政策、城市病预防与治理、新城新区规划与体制机制创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都市与城市群研究、城市群(区域)规划与评估、区域行政与城市治理、文化城市规划与建设标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指标体系、城市景观设计与创意、文化产业与管理、城市文化品牌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致力于创建“城市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培养符合国家城镇化战略需要的城市研究和管理人才,建设教育部系统内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智库,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方法、应用对策,目标是培育和创建“城市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城市化进程国家智库和城市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