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交大助力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国产大型客机C919从立项到今天首飞,理想变成了现实,已经整整走过了十年。十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对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C919研发设计多项工作。
在C919研发设计的过程中,上海交大与中国商飞深入合作,创新校企产学研用机制,通过“上海市民机创新工程”和近百项科研项目支持,共建了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民机维修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了高水平、多层次、多类型的航空专门人才。特别针对C919先进技术,双方开展了涉及总体、结构、制造、材料、航电、人因等专业或领域科研合作,分布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多个学院。
在总体气动领域,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刘洪教授牵头的总体气动团队,与上飞研究院联合开展大型客机减阻机理及方法(973)、大型客机多段翼型优化设计、C919翼身/发动机一体化气动优化设计与计算、民用飞机防除冰技术、C919飞机低速构型流动控制技术方案设计与应用等项目的科研合作。
在结构强度领域,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汪海教授牵头的结构强度团队,先后承担了C919飞机复合材料后压力框强度设计、C919飞机平尾部段强度研究静力试验、C919飞机平尾多梁结构段试验、C919飞机机翼固定前缘稳定性分析方法验证试验等一批直接服务于C919型号的科研与实验任务,为工程研制直接提供了最真实实验数据。
在数字化制造与装配方面,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林忠钦院士领衔的制造团队在民机数字化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制造数据符合性管理技术、虚拟装配、总装移动生产线、总装密封性能检测与功能模拟、总装对接协调控制、复合材料金属组合结构连接一体化制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搭建了飞机大部件自动装配、柔性导轨制孔等实验平台,开展了数字化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技术研究,为C919总装试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验证。
在人因工程方面,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傅山教授领衔的人机环系统工程团队历时5年,在国内首建民机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审定的理论与工程体系,自主开发了覆盖地面模拟试验到试飞的全套试验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在为ARJ21-700飞机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及适航取证做出积极贡献的基础上,又围绕C919项目开展了人为因素适航要求和符合性验证方法研究、告警状态下飞行机组情景感知的特征等一批项目,可继续服务于C919的人机环系统研究及取证。
此外,上海交大还围绕C919在综合航电领域开展了飞机环境监视系统关键技术、IMA环境下多任务实时性性能最优化系统研究;在系统设计领域开展了面向设计过程的适航要求识别、分解与确认系统开发研究;在航空材料领域开展了航空材料声学特性量化分析及声学性能、铝合金微弧氧化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及其氧化方法、铝合金环保型化学氧化工艺研究等一批科研项目。上述科研项目不仅涉及民机设计、民机适航符合性等基础研究,更好发挥了上海交大多学科优势,同时也着眼于服务重大工程,开展了面向C919型号研制所急需的关键技术与型号应用等科研,许多研究成果直接或者间接服务于C919研制。
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第二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4月11日,上海民机试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在中国商飞公司试飞中心浦东基地揭牌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担任上海民机试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强调,未来学校进一步拓宽与包括商飞在内的大型国企的合作,充分加强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国产大飞机和宽体客机翱翔蓝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新华网 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