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再次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图]
“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内容之一。习总书记强调,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在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教育部组织参与定点帮扶工作的直属高校共同推选第二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经过现场展示、投票推选等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10个项目获评,其中上海交大连续两届获得该项目荣誉。
2013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工作总体要求,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和云南省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交大承担了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的光荣任务。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帮扶规划,确定了“扶智为主,全力而为”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在校党委领导下,一名副校长牵头负责,专门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支持的工作机制。校领导多次带队赴洱源指导帮扶工作,形成了全校师生、医务员工和广大校友参加,积极引入社会爱心资源加入的帮扶工作,逐步形成各方参与、齐心协力的帮扶氛围。经过五年的实践,已经打造出一个基础平台和一个科技产业专业平台,使扶贫工作规范有序,目标明确。一个基础平台,即设立“心”、“行”、“梦”、“恒”四个专项帮扶基金,既通过这个基础平台去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同时通过基金设立指定专项实施帮扶,明确重点服务教育、医疗和科技三个领域:具体细分为26个的重点项目。目前累计组织185人次专家到洱源服务;引进社会爱心资金数百万元,支持救治了26名贫困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展3期执业医师培训,2015年、2016年两届培训考试通过率分别为66%、60%,大大高于全国33%的通过率,培训125名基层医院医师,提升了当地基层乡村的医疗水平;有260名中小学教师到附属中小学跟班学习进修、数百名农技科技人员得到针对性辅导和培训;发放励教金、奖助学金超过百万元,其中52个党支部和个人以“一帮一”形式资助了52名洱源中小学贫困学子等等。一个科技产业专业平台是,通过在洱源的挂职干部,发挥挂职干部专业特长,探索和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可能性。目前,学校已经连续5年委派青年骨干教师赴洱源县挂职担任副县长。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他们的工作广受好评,成为了滇西扶贫攻坚战线的亮丽风景。洱源脱贫在即,这里面也有他们的功劳。
上海交大在洱源县的挂职干部们被当地乡亲亲切地唤作交大阿鹏(云南语,男性为阿鹏,女性为金花),感谢他们造福洱源。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交大五位活跃在洱源山沟里的阿鹏。
洱海边的环保阿鹏
洱源县地处洱海的源头,从大理下关出发,沿着宁静清澈的洱海一路走下去就可以到洱源了。见到环保阿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欣泽老师,是在洱源境内的湿地修复工程的现场。
环境学院王欣泽向国家环保部领导汇报上海交大保护洱海工作
十年前作为孔海南教授助手,王欣泽与环境学院洱海保护团队来到大理,开始“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保护与治理的研究工作,从此便与洱海结下不解之缘。“十年磨一剑”,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洱海II类水月份数从21个月增加到30个月,洱海水质实现了根本性的提升。团队的洱海研究成果被列为“十一五”期间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十年里,他和团队在永安江中游参与建设了包括大树营湿地、永安湿地、邓北桥湿地、腾龙湿地和团山湿地等总占地面积近万余亩的湿地修复工程。十年来,他和团队先后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深度处理、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综合利用以及湖湾的水质改善等多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形成专利技术数十项,成果还曾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等视察上海交大保护洱海工作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嘱咐大家的“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了大理人民的期盼,洱海保护任重道远。“总书记的话语时常回响在耳边。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努力”,王欣泽总是这样说。洱海清,大理兴,交大人将继续坚守洱海边,为洱海水环境治理奋斗不止。
学校里的教育阿鹏
孩子是洱源发展的希望,加强基础教育是斩断穷根的必要抓手。教育阿鹏——数学科学学院的吕忆松老师是第一个到洱源挂职服务的上海交大教师。
数学科学学院吕忆松到困难群众家帮助灾后重建
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实施了每学期定期接收10名洱源县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上海参加为期半年的跟班实习实训计划,目前已培训了80名教师;每年暑期开设专题的校长班、不定期开展专题管理骨干培训班,已经有180人次中小学教师来上海学习锻炼。这些大山里的园丁们,回到工作岗位后,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实训的教师中有9名教师在获洱源县教学成果奖,4名教师被评为洱源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名教师从一级教师成功晋升为高级教师,3名教师在教学之余承担起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行政职责等。挂职干部们还联系校内单位和个人与洱源贫困学生认穷亲。52个教工党支部和个人捐款开展“一帮一”结对助学活动,资助52名洱源贫困优秀学生。挂职干部们还积极引进各类公益资源,资助了40名在高海拔地区、艰苦教学点长期执教的困难乡村教师,在洱源捐资设立2个远程教室,包括60台电脑和30台教学用缝纫机。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了整个交大对洱源的关注,扶贫攻坚,交大人一直都在路上。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带队到洱源指导帮扶工作
合作社的车厘子阿鹏
在农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有一个车厘子阿鹏——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张才喜老师。在下乡过程中,他喜欢在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被洱源乡亲们称为“泥腿子”县长。
农生学院张才喜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技术
不仅如此,洱源人还讲述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车厘子阿鹏不简单,一剪刀下去就是一百万。“其实不是他们传的那么厉害”,张才喜老师笑说,“我在对洱源县气象条件、土壤、前期试种栽培表现的综合技术分析基础上,结合自己留学日本和美国十余年中在高附加值的经济果林领域的研究成果,绘制出了洱源车厘子的上市窗口,提议当地合作社错季种植车厘子,避开了我国北方主产区与国外主产国的上市期。洱源县原本销路不好的车厘子就有市场空间了。”他还在州县的支持下,争取了车厘子产业发展资金,在洱源县三营镇经济林果合作社建立了车厘子实验基地。张才喜还将自己的一部分奖金为种植农户购买新品种苗木。科技的力量让洱源人脱贫致富带来了新希望,有科学的指导,洱源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宽阔。
上海交大专家在洱源县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数十场
养殖场的小牛阿鹏
洱源县城边上有一家养殖场,这里有一个小牛阿鹏——农业与生物学院袁聪俐老师帮助建的实验室。奶牛养殖,是洱源县的传统产业之一,公牛从来都被认为没有市场价值,只能作废弃处理。袁聪俐到洱源后,带着当地科技人员开展小牛肺表面活性剂的研发项目。
农生学院袁聪俐指导洱源小牛血清品质检测中心工作
从小公牛肺中提炼的肺表面活性剂是医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关键药,1只公牛的提取物可以制成6支针剂,每支针剂价值过千元。这个产品让养殖户本来要处理掉的小公牛“变废为宝”。袁聪俐还主动帮助企业引进资源,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检测实验室。从实验室规划、仪器购买、专技人员培训、检测流程SOP制定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实验室建成后,企业不仅每年可以节省约数十万元送外地检测的费用,减少积压库存,而且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产品质量数据,降低血清质量批次误差,稳步提高产品合格率,为效益明显提升提供了保障。创新给洱源企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更加坚定了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
上海交大专家深入生产一线指导企业创新发展
加工厂的黑蒜阿鹏
洱源县以大蒜种植和深加工是洱源县的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种植和产销一条龙,大蒜产业在扶贫攻坚和带动群众致富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黑蒜阿鹏——农业与生物学院的邓云老师,到洱源后,发挥专长,帮助企业改善和优化黑蒜发酵工艺,使黑蒜的水分、脂肪等比白蒜有显著的降低,而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则为大蒜的2倍以上,氨酸的含量比鲜大蒜增加了5-6倍。而正是氨酸指标的突出表现,让洱源的黑蒜逐渐走俏欧美和日韩市场,售价也增加了9倍。
农生学院邓云在生产车间指导工艺革新
在此基础上,邓云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研制出黑蒜面包、黑蒜酒、黑蒜醋等广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随着企业市场的扩大,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增多了,公司在3月到6月之间的季节性用工量约为每天近400人次,每天的人均工资在超过百元,其中建档立卡户占40%,也就是说,企业每年仅季节性用工这一项,就为贫困户送去数百万元收入。局部技术革新虽然不能为普通群众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多、更便利的创收和致富的机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洱源指导高校定点帮扶工作
挂职一年,牵挂一生。今年,洱源县着力开展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发展电商,五位挂职干部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给当地特色产品和产业做起了“代言人”。交大人也正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洱源发展。很快,洱源故事里还将有梅子酒金花、葡萄阿鹏……科技带动产业,人才支撑发展,爱心鼓舞信心,洱源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