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交大举办中德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研讨会

22.01.2016  20:58

想像一下,未来的城市将会像“海绵”一样很有“弹性”,大雨倾盆时迅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天气干旱时再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海绵城市将会是人类与自然合作的双赢成果。如何解决建造海绵城市过程中的技术开发与建设?中德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研讨会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物理建筑研究所、德国SBA公司、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德国驻华大使馆、上海交大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中外专家共聚一堂,分享和交流海绵城市的理论进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探讨中德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合作途径。    

海绵城市理论和技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合自然式雨洪管控的核心手段之一。”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做主题报告,与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的Jan Peter Hinrichs先生和德国SBA公司中国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宏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园林系于冰沁博士等分别就中德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未来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和发展策略及可持续雨水管理相关的创新性成果和环境效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海绵城市技术的研发和适用性筛选是实现中德海绵建设的必要途径。”弗劳恩霍夫建筑研究机构的Gunnar Grün教授,就绿色建筑技术对径流水质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德国SBA公司中国区创意总监JuergenKunzemann先生详细介绍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城市设计项目的途径,包括透水铺装、人工湿地、屋顶绿化等,以渗透、收集、净化降雨,缓解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上海市政总院的邹伟国院长则针对上海的实际情况,着重介绍了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使用技术,为上海乃至中国南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总工王瑛、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机构温控及气候研究组负责人Daniel Zirkelbach先生及上海交通大学农生院陈丹博士,分别以上海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例,就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高度发达的特大型城市的开发建设特点和气候与地质条件,及其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和绿地系统发挥的环境功能、制约、实际问题等予以阐述,并结合示范地的建设,阐释了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应用实践方法和环境功能效益。    

来源:央广网 2016.01.22    

原文: 上海交大举办中德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