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从多读书转向深读书
解放日报记者 姜小玲 施晨露
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6上海书展今天将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全国500家出版社,15万种参展图书,700多场阅读文化活动,在这里集中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嘉宾及广大爱书者,聚集在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遍布全市16个区的读书活动,更是将阅读融入广大市民的生活中。整整七天,上海满城书香。
社科精品馆的“向大师致敬”展区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向读者特别推荐的。展架上,从鲁迅、茅盾到杨绛、草婴、周小燕、贺友直、陈忠实、陆谷孙等作家学人的作品集中呈现。这一策划颇显书展组织方用心: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自去年书展举办以来,多位文化名人大家先后辞世。“这些名人大家都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徐炯看来,倡导读者用阅读的方式向大师致敬,背后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推崇。若以12年为一轮,今年举办至第十三届的上海书展正在逐渐树立一种更深更远的阅读指向与境界——以更明确、清晰的陈列、推介和阅读活动,让书展成为社会大众接触、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辐射点。“通过促进全民阅读的方式,为建立、凝聚、传播文化自信做出一点贡献。”
更好更深“阅读”文化
前不久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阅读消费稳定上升,深度阅读人群也有所上升,“每天半小时”阅读渐成主流。“阅读,正在重新升温”,是文化界人士一致感受到的社会“水温”变化。由此,上海书展的任务和价值体现也从号召市民大众多读书,逐渐向关注阅读质量、提升阅读品质转移。
上海书展还把阅读活动和图书作为并列“主角”,发挥书展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阅读文化资源。据统计,本届书展将举办主题引领类阅读活动约50场,国际文学周文学交流活动50余场,青少年阅读活动约170场,各区举办的全民阅读活动超过120场。其中,上海书展组委会和解放日报社、静安区人民政府将共同主办以“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主论坛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雪龙号”科考船政委王硕仁,乌镇“总规划师”陈向宏将共论“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
此外,以“文化自信与出版传播能力建设”为主旨的2016主题出版论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为主题的“世纪中国论坛”,《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如何做一名共产党员》出版座谈会,《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新书发布会,“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的传承和守望”——乐黛云解读《我们三代人》,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周功鑫讲解“中华文化如何普及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讲座暨《华夏衣冠》首发式,《韶华流芳——汤显祖与中国文化》 讲座,《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新书首发式等,无不向读者传递中华文化的底蕴,引导读者更好、更深地“阅读”文化。
中外比较确认文化特质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将携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 《二手时间》出席今年上海书展,并在上海国际文学周上和读者交流。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继莫言、勒·克莱齐奥、维·苏·奈保尔之后,上海书展迎来的第四位诺奖得主。据透露,阿列克谢耶维奇此次上海书展之行,向主办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希望获得上海书展荣誉嘉宾称号。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要求”是上海书展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今年,与书展同期举办的上海国际文学周无论嘉宾人数和活动数量都有大幅增加,40多位海内外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将开展50多场文学对话、作品研讨、文学演讲、新书首发和读者见面活动,20日、21日周末两天的活动数量更是超过30场。
“通过比较更能确认己方文化的独特基因,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特质”,徐炯这样总结上海书展上发生的中外文化碰撞的意义。上海国际文学周各项活动中,无论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还是美国当代作家、普利策奖得主朱诺·迪亚斯,英国诗人、前进诗歌奖和T·S·艾略特诗歌奖得主肖恩·奥布莱恩,美国诗人、T·S·艾略特奖和普利策诗歌奖得主莎朗·奥兹,英国科幻小说家、雨果奖得主伊恩·麦克唐纳德,俄罗斯散文家、诗人米哈伊尔·波波夫,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美国作家加·泽文,几乎所有海外来客的对话者中都有中国作家和评论家,而台下每位读者,则是文化比较语境下最大的受益者。
提升冷门好书“能见度”
“作为出版人,我一直是上海书展的拥趸,不但每年参加它的活动,而且会将我们重点图书的出版周期,安排在上海书展期间集中上市。每当书展来临就带着一些新书欣然而至,我保持这样的状态很多年了。”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说。俞晓群的这番话,又何尝不是众多出版社“当家人”的心声。
上海书展不仅成为出版新书的重要节点,优质阅读和活动资源也越来越向上海书展集聚。据介绍,由于国内各大出版社的积极邀约,今年书展出现不少重量级嘉宾。主会场展览中心中央大厅舞台仍是最抢手的活动区域,“主场600场活动已经是没法再压缩了,更多活动只能向场外转移。”首次来华的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伊阪幸太郎选择在上海书展上与中国读者见面,除了在友谊会堂的大规模签售活动,在西西弗书店举办的50人限定小型读者交流会,早在书展开幕前两周已预约一空。
今年书展开幕次日,“最美书店”钟书阁将在距书展主会场不远的芮欧商场开出市中心第一家分店。在上海,实体书店度过经营寒潮开始扩张,年轻人周末探访特色书店渐成风尚。“越来越多实体书店将营造公共阅读空间和品牌活动作为经营重点,无形中增加了读书活动的场次和地点; 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来自推广机构和个人的图书推荐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徐炯说,阅读的“声音”多了是好事,但读者的阅读视野是否相应地得到丰富还要打上一个问号。对于书展来说,如何利用积累十余年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向读者推荐和传播更多优质图书,尤其是提升具有文化感召力的冷门好书的“能见度”,是眼下最重要的任务。
“人与人是在阅读中相遇的。”作家陈丹燕在上海书展公益宣传片中这样说道。“文学为民众服务,民众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在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看来,文学要对时间负责,阅读要经得起时间筛选。上海书展“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的追求,正是对时间的一种承诺,正如炎夏中的一股文化清流,输送自信,滋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