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首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坛举行

04.05.2015  09:56

  “闵惠芬先生常说一句话:我们的音乐是要拉给老百姓听的。从她创作和改编的作品中,就能对她的追求一目了然:《忆江南》、《宝玉哭灵》、《游园》、《卧龙吊孝》用的都是群众喜闻乐听的音乐语言,她真正把二胡拉进了‘寻常百姓家’。”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论坛《从闵惠芬的二胡艺术谈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的人民性》近日举行,著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一番话令与会者深有共鸣。北京、上海、江苏、武汉等地艺术家、专家和学者30余人,从二胡大师闵惠芬艺术出发,为民族音乐发展建言献策。

  “她的演奏不炫技,不媚俗。即便是《长城随想》中高难度片段,也坚持按她自己的理解,把技巧融汇在气度和神韵表现中。这些精神积淀,是传统民间语汇在现代作品中的彰显,也是深入生活,不远离地域语言的磨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秘书长杨光熊直言,民族音乐在传承基础上的求变推进是必需的,但也有一部分作曲家的一部分作品,在拙劣复制中创作了无旋律、无章法、老百姓听不懂的徒劳之作。“闵惠芬的艺术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推进必须是杂交不变种、移步不变型,要固本求源而不是舍本求末。”在邓建栋看来,闵惠芬的成功实践,是她长期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土壤的结果。闵惠芬对姊妹艺术的钻研,也给邓建栋留下深刻印象,“她专门跑去青海听花儿,海南听琼戏,四川看川剧,学京胡、古琴、京韵大鼓。她所学的知识和手法都在作品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并首创‘器乐演奏声腔化’。

  创新与传承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两者尺度把握上,闵惠芬为后来人树立了榜样。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陈春园眼中,“闵惠芬从来不是守旧的人,她热衷于创新,但她又特别尊重这门艺术。她的创新,是利用民族文化的姊妹艺术、利用民族性本身的特征作为主流。”陈春园认为,“从闵惠芬的艺术谈人民性,实际上是对所有音乐工作者的人格修养进行鞭策。艺术家要了解人民的口味。”著名作曲家顾冠仁也强调,必须先学习优秀文化传统、敬畏文化传统,然后才能有创新和发展,“我们的创新和发展,目的是让听众喜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呼吁,“作曲家在‘心中有指引,创作为人民’的道路上,不断创作出人民大众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优秀作品。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