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上海为何要如此重视农业和粮食安全?
3月23日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就加强农林水联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面提升本市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也是贯彻去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步骤。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建立,是对上世纪90年代实行的米袋子省长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责任制的升级,也是国务院就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出台的首个专门文件。上海作为一个2400万人口的特大型直辖市,既是一个“省”,也是一个“市”。对于关涉民众基本生计的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问题,也就是米袋子、菜篮子问题,一贯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不到1%的典型粮食主销区,为什么还必须要如此重视农业、重视粮食安全?
第一,粮食安全、农副产品安全,是上海最大的民生问题。民以食为天。即便是在收入水平较高、市场流通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粮食与食品安全依然是人们须臾不能忽视的问题。2008年的特大雪灾,给包括上海在内的南方许多大城市敲响了警钟。当面对外省市蔬菜调运困难,本地蔬菜价格暴涨的尴尬处境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在地农业、都市农业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自那之后,京、津、沪等各大城市都陆续高调推出一系列对菜农的支持性政策,力图提高自给率特别是蔬菜自给率。
时任上海市长韩正对上海农业的定位是:“上海农业要有一定的保有量,这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上海的实际需要,是上海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我们丝毫不能因为大市场大流通而忽视本地农产品的生产,丝毫不能因为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而放弃粮食生产。”
第二,靠近市场、靠近消费中心,是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宗商品在大市场进行大流通的结果,是商品的物美价廉。所以粮食、蔬菜、水果、生鲜这些大宗商品,实际上全国供应上海,所以上海的价格与产地的价格未必相差很大。倒是山核桃这类量少而产地稀缺的特种商品,一定是产地价格明显低于流通中的市场价格。粮食主销区的市民消费者缺粮,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生产者缺钱,这正是紧密而稳定的产销关系的内在基础。需方在丰收的年份优先提供销售市场,供方在歉收的年份优先提供粮源市场,在这样的“丰歉互相保证、同等条件优先”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产销合作,是完全能够互惠互利的。
国务院文件中也明确提出“粮食主销区要支持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源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建立异地储备。粮食主产区要鼓励企业在主销区建设仓储物流设施和营销网络,主销区要给予必要支持。”而早在2011年7月,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就赴黑龙江省考察,沪黑两地签订了《关于深入发展粮食产销合作的协议》,约定每年将从优质稻米主产区虎林调运50万吨以上优质大米入沪。上海良友集团还以投资控股形式,参与当地粮食购销管理,这使得每年运销上海的优质大米,占全市大米供应总量的20%以上。近年来,超市中的东北大米明显增加,以至于沪上消费者司空见惯,归结起来,正是产销合作的结果。
第三,出实践经验、出政策模式,是上海农业的未来方向。上海虽然是主销区,但粮食生产、粮食储备却必须常抓不懈。国务院文件中特别强调了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也就是在中央储备粮系统之外,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储备和能够调用掌握的社会粮食周转储备。在这一点上,上海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上海的郊区农业份额虽不大,但是亮点频出,在家庭农场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涌现出不少受到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这一轮的地方储备扩容和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对于上海农业的软硬件环境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松江区泖港镇的家庭农场之所以搞得好,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当地粮库的仓储设施建设、粮食烘干设备和粮库布局等方面动手早、做得到位。由此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农民才会乐于在粮食收割后享受一条龙式的服务,将粮食运送到粮库去卖。假使没有这些“标配”,在市场决定作用下,农民是有很多的自由选择的。对于上海这个“大城市”来说,粮食安全似乎是个“小题目”,但上海的农民和农业工作者们多年来就是以精耕细作、兢兢业业的态度,螺蛳壳里做道场,创造出那么多有益而可贵的地方经验和政策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这股较真的精神,上海农业的未来会更加锦上添花、精益求精。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原文来源:东方网 2015-03-25 | 作者:曹东勃
原文链接: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0325/u1ai8638246.html